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什麽是新課改?為什麽要進行新課改?

什麽是新課改?為什麽要進行新課改?

壹、 課改即課程改革,“新”對舊、傳統,新課改即相對於舊課程、傳統教學所做的改革。是為了適應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而實施的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變革。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發展,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縱觀歷史上的任何壹場改革都是舊有體制、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甚至阻礙了社會進程,這時就要改革。新課改也不例外。國家要發展,教育是關鍵。但目前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卻相對滯後。根據國家教委教學調查表明,我國教學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很大,和國外教育相比還存在許多劣勢。 [案例]風格迥異的教學。 三個國家的美術教師教學生畫《蘋果》。中國:老師壹筆壹畫地勾勒,學生模仿;日本:有壹個蘋果的樣品,學生描摩;美國:老師帶了壹籮筐蘋果,每個學生拿起壹個,揣摩、觀賞,有的甚至品嘗。中國學生畫的蘋果:非常逼真,但千篇壹律。日本學生畫的蘋果比較“相似”,但是都是壹個蘋果。美國學生畫的蘋果:眾彩紛呈,各具特色。 反思:通過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中美學校教育中存在許多差異,這其中有很多源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但反映在學習方式上,美國的學校教育更突出兒童的自主學習,開放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方式決定了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的形成。看到我們的傳統教學學習由老師做主,老師說了算,兒童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何談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所以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新課改於2001年正式啟動,我縣於2003年進入新課改的實驗推廣階段。新課改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創新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二、新課改應註重“改”什麽? “人可以是自己的壹堵墻,也可以是自己的壹條路,就看妳擁有何種觀念了”這是《觀念:成功第壹步》這本書中作者的深刻思考,由此可見觀念對壹個人的重要性。正確的觀念是我們踏入成功的第壹步,那麽我們如何理解觀念呢?“觀,看法 ;念, 想法。觀念是指客觀事物在人腦裏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時指表象),關於某方面的認識和覺悟, 壹種新穎的、獨特的思維理念,思想意識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1]任何改革都必須從改變人的舊的思想觀念做起,也就是洗腦。人的思想觀念決定意識行動,所以筆者認為新課改也應首先從改變思想觀念做起。 其壹:觀念改革。 觀念改革之壹──教師觀與學生觀。 [案例] 有壹位教師在上《坐井觀天》的拓展部分時,準備先說後寫,就提問學生:“同學們,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來看壹看啊?”學生都說“想”。“對,那青蛙跳出來以後它會怎麽樣呢?”老師想引導學生說:青蛙跳出來以後看到天有多大、多藍,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這時壹個學生站起來說:“它又跳回井裏了。”老師冷冷地回敬壹句:“妳怕是只井底之蛙吧”。到了寫作階段,該孩子沒有泄氣,在文中寫道:“青蛙高興地跳出進口,它擡頭看看天汙蒙蒙地壹片;再看看遠處,煙囪裏濃煙滾滾,直沖雲霄;又看看近處的池塘,水汙黑汙黑的,壹股刺激異味撲鼻而來。青蛙想想,還是回到井裏安全,不如跳回去吧,於是青蛙又跳回了井裏。” 反思:以上案例中的教師是否具有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觀呢?沒有。案例中學生未按照老師預定的思路說,就受到老師的斥責。當學生有獨到見解時他沒有尊重,更未鼓勵學生獨特的見解。在新課程改革的舞臺上,教師將扮演壹個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權威,以博大的情懷去呵護每壹位學生,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在學生犯錯時,教師要做的不是責備,或任由同學取笑,而是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課堂中,最具有個性的學生什麽樣的見解都可能產生,如在上《我的戰友邱少雲》這壹課時,學生提出邱少雲在火燒時他身上的炸彈、手榴彈沒爆炸嗎?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時有學生就問:父親越欄桿不是違反交通規則嗎?……教師面對學生的這些見解難道要回避、甚至斥責嗎?傳統的教師觀,教師就是聖人,說什麽,學生做什麽。而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關註學生的感受,教師不再是施教的權威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在與學生的關系上是平等的。同樣教師對學生的這種態度觀念改變了,學生對老師的態度觀念也會改變,即學生觀的改變。學生沒有了不敢接近老師的恐懼感,而在內心深處把老師看成是自己的壹個大朋友、好夥伴,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求知。這樣就樂於將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師、同學表白,敢於向教師、教材質疑。教師對待學生,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觀念改變了,那教師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也會發生改變。 觀念改革之二──教學觀與學習觀。 師道尊嚴,傳統教學學生端坐靜聽,老師講,學生聽、記、讀、背。教師把教材講完了自然認為課也上完了。至於學生學到了多少,會學了多少,教師很少顧及。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觀:教學是師生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積極互動***同發展的過程。要知道講課不是我們教師的專利,學生也是教師,教師也是學生,學生可以自主備課,模仿教師上課或自創上課,上完師生互評。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是要大力提倡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但如果我們是以壓制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和增殖為代價而刻意地去追求所謂的完成“教學任務”,就難免得不償失了。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活動是教師課前精心“備課”,預設教學各環節,然後形成標準的“教案”(教學設計的終極表現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整個施教活動的唯壹依據和至上準則,全然不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課堂情境的變化。這種教學過程,是教師將預定的“教學目標”灌註給學生的過程,是學生對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認同和順應過程,絲毫體現不出對學生學習需要和情境變化的關註,體現不出對教學有利時機的積極“捕捉”和發掘,也無法實現和促進教學的“生成”,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把語文課程的理念定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求我們教師“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壹切為了學生”,要與時俱進,隨著課堂教學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充分挖掘有利的時機,促進教學的生成,真正實現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主”、“合作”與“探究”。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是有計劃、預設的,而且更是壹個開放、動態和生成的過程。這裏強調的是學生與教育情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問題,要轉變那種預定教學目標的“框架化”為學生的自主“體驗化” 傳統的學生學習觀是老師讓我讀我就讀,老師讓我寫,我就寫。學生學習完全是壹種機械式的學習。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生學習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自主學習,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與方式。學生懂得掌握了思維的方法就掌握了最佳的學習方法;學會了閱讀和思考,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預習是學習之母,復習是學習之父;好習慣比什麽高學歷都重要,沒有比多思善問的習慣更好的習慣了;學習要遵循自學—互學—求師的程序進行,久而久之,就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習要做到學與思結合,即與思考和反思有機結合;學與問結合,即與敢問、善問有機結合;學與習結合,即與預習、復習有機結合;學與做結合,即與動手動筆有機結合;學與記結合,即與記憶有機結合;動筆有助於發現問題,動筆有助於增強記憶,動筆有助於縝密思考,動筆有助於加深理解。 觀念改革之三──課程觀與教材觀。 在我們現實教學中,教師們總是強調統考科目為“主課”,音、體、美等科目為“副課”,因而在教學中教師的精力投入和側重點也不同,造成學生“主、副”反差意識,既而形成學生高分低能的學習狀態。新課改理念下要求教師要樹立開放的大課程觀,加強課程整合,新課改要求教師上好綜合實踐課,促進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新課改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只是個例子,既然是例子,用“此”也行,用“彼”也行。傳統教學中教師把教材上的內容壹字不落的灌輸給學生,教材教完了,教師也便認為教學任務完成了。新課改理念下,教師針對教材內容特點,依據學生學習能力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對教材或刪或補,對教材內容倡導多元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