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乙稀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乙稀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物理性質

通常情況下,乙烯是壹種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密度為1.25g/L,比空氣的密度略小,難溶於水,易溶於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 

外觀與性狀: 無色氣體,略具烴類特有的臭味。 少量乙烯具有淡淡的甜味。 

吸收峰:吸收帶在遠紫外區 

pH:水溶液是中性  

熔點(℃): -169.4 

沸點(℃): -103.9 

相對密度(水=1): 0.61 

相對蒸氣密度(空氣=1): 0.98 

飽和蒸氣壓(kPa): 4083.40(0℃) 

燃燒熱(kJ/mol):1411.0 

臨界溫度(℃): 9.2 

臨界壓力(MPa): 5.04 

閃點(fp): 無意義 

引燃溫度(℃): 425 

爆炸上限%(V/V): 36.0 

爆炸下限%(V/V): 2.7 

溶解性: 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酮、苯,溶於醚。溶於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

工業用途

用途:制造塑料、合成乙醇、乙醛、合成纖維等重要原料 乙烯ethylene CH2=CH2,為壹種植物激素。由於具有促進果實成熟的作用,並在成熟前大量合成,所以認為它是成熟激素(ripening hormone)。可抑制莖和根的增粗生長、幼葉的伸展、芽的生長、花芽的形成;另壹方面可促進莖和根的擴展生長、不定根和根毛的形成、某些種子的發芽、偏上生長、芽彎曲部的形成器官的老化或脫離等。能促進鳳梨的開花,促進水稻和水繁縷莖的生長。幾乎所有作用的有效氣中濃度的閾值為0.0—0.1微升/升,最大值為1—10微升/升。壹部分菌類和大部分高等植物均可生成乙烯,而在成熟的果實裏可大量的生成。若給營養組織以植物生長素或各種應力(接觸、病傷害、藥物處理等)則生成量可激增。在生物體內由甲硫氨酸生物合成,其第三、第四位碳轉變為乙烯,但合成酶的性質不明。甲硫氨酸脫氨生成的α-酮-4-甲硫丁酸,或後者進壹步脫羧生成的甲硫丙醛,在過氧化氫、亞硫酸鹽、單酚的存在下由於過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有效地生成乙烯,因此曾被認為是乙烯生物合成的中間體,但甲硫丙醛在生物體內存在尚未被證實。梅普森和沃德爾(L.Mapson.D.Wardale)在體外用轉氨酶、過氧化物酶和供給過氧化氫的葡萄糖氧化酶等三種酶的協同作用,顯示出由甲硫氨酸合成乙烯的事實,但通過同位素標記化合物的實驗,認為此反應系統在體內不起作用。乙烯也有從除甲硫氨酸以外的物質進行生物合成的情況。 乙烯用量最大的是生產聚乙烯,約占乙烯耗量的45%;其次是由乙烯生產的二氯乙烷和氯乙烯;乙烯氧化制環氧乙烷和乙二醇。另外乙烯烴化可制苯乙烯,乙烯氧化制乙醛、乙烯合成酒精、乙烯制取高級醇。[3]

生態用途

生態學作用:乙烯早在20世紀初就發現用煤氣燈照明時有壹種氣體能促進綠色檸檬變黃而成熟,這種氣體就是乙烯。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氣相層析儀從未成熟的果實中檢測出極微量的乙烯後,乙烯才被列為植物激素。而不能相反。乙烯廣泛存在於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積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產生。乙烯可以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在高等植物體內,並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加,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加速呼吸作用。因而果實中乙烯含量增加時,已合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可促進其中有機物質的轉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進器官脫落和衰老的作用。用乙烯處理黃化幼苗莖可使莖加粗和葉柄偏上生長。則吲哚乙酸通過酶促反應從色氨酸合成。乙烯還可使瓜類植物雌花增多,在植物中,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乙烯是氣體,1934年荷蘭F.克格爾等從人尿得到生長素的結晶,在田間應用不方便。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長的物質。壹種能釋放乙烯的液體化合物2-氯乙基膦酸(商品名乙烯利)已廣泛應用於果實催熟、棉花采收前脫葉和促進棉鈴開裂吐絮、刺激橡膠乳汁分泌、水稻矮化、增加瓜類雌花及促進菠蘿開花等。 其它有害作用: 該物質對環境有危害,對魚類應給予特別註意。還應特別註意對地表水、土壤、大氣和飲用水的汙染。 乙烯是壹種氣體激素:在成熟的組織釋放乙烯較少,而在分生組織,萌發的種子、雕謝的花朵和成熟過程中的果實乙烯的產量較大。 生理效應:1)乙烯“三重反應”(triple response of ethylene):①抑制莖的伸長生長;②促進莖和根的增粗;②促進莖的橫向增長;2)促進果實成熟,常用乙烯利溶液浸泡未完全成熟的番茄、蘋果、梨、香蕉、柿子等果實能顯著促進成熟;3)促進脫落和衰老(乙烯在花、葉和果實的脫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4)促進某些植物的開花與雌花分化。5)其他效應,還可誘導插枝不定根的形成,促進根的生長和分化,打破種子和芽的休眠,誘導次生物質的分泌等。。它存在於成熟的果實;莖的節;衰老的葉子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