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營養學比較強調基礎營養素,各式的保健品,如安利、亞拉斯加等牌子的維生素等基礎營養素、蛋白質粉等等...種類非常繁多,各處各地都興起以營養素為主的營養學等健康講座。
中醫飲食療法就是按照中醫營養學的觀點,研究食物的性昧功能和合理搭配以宜於養身、防疾、治病的專門學問... 中醫飲食療法的特點是常將食物與藥物配合而組成食療處方。
食療(食物療法),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壹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癥,病自漸愈,即不對癥,亦無他患”。可見,食物本身就具有“養”和“療”二方面的作用。而中醫則更重視食物在“養”和“治”方面的特性。
食療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文化源遠流長,食療是壹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在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發。食療是壹種健康的健體之道。
食療的歷史
原始人類在與自然界鬥爭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有些動、植物既可充饑又可保健療疾,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並開始利用火。《禮含文嘉》中記載:“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可見火的發現是人類飲食營養養生保健的壹次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隨著陶器的出現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僅限於“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調方法日益多樣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時期還出現了酒,在《呂氏春秋》中就已有“儀狄作酒”的記載,但最初只限於糧食作物和果實自然發酵而成的酒,此後又出現了復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藥用酒。
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飪器具,並發明了羹和湯液等食品,開創了煮食和去渣喝湯的飲食方法。公元前5世紀的周代,出現了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的“食醫”。此後,醋、醬、糖、豆腐等調料及食品也相繼出現。
戰國時期的《內經》是我國第壹部醫學理論專著,《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壹升余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
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藥治不如食治”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記載了壹些食物藥及藥膳方。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壹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壹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壹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谷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余種,動物類藥物400余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食療的分類
粥類: 粥即用米加水煮制而成,如加入藥物同煮便稱作藥粥,亦可將適量藥汁兌入粥中供病人服用。它包括了食療與藥療的雙重效果。如幹姜是中醫用於溫中散寒的藥物,但無補養作用,只適用於裏寒之癥;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氣,卻沒有散寒力量。若用幹姜與米合煮粥服食,就成為具有溫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寒的食治良方。又如用糯米煮成粥,在煎煮時加入適量蔥、姜,煮熟後兌入壹小杯醋,既能治療感冒,又能防感冒。由於谷米煮粥,加入藥特別是補益性的藥粥,可以正常當作早餐或點心食用,既可充饑,又作食治。粥類食品簡便易行,在古今食療中用的最多。
羹類: 羹又稱湯,它是以肉、蛋、奶、海味等為主體原料,制成的較稠厚的湯液。可作為正餐,亦可作為佐餐食用。如百合銀耳羹,用百合50克,銀耳25克,冰糖50克,先將百合、蓮子、銀耳加水煮熟,用文火煨至湯汁稍粘,再加入冰糖,冷後即可食用。具有安神健腦之功,每晚睡前服,治失眠、多夢、焦慮、健忘。
茶類:又稱“代茶飲”,是指含有茶葉或不含茶葉的藥物,經粉碎混合而成的粗末制品(有些藥物不經粉碎亦可)。壹般不用峻猛或過苦的藥材。藥茶用開水沏後或加水煮後,即可象日常飲茶壹樣頻頻飲之。如治療風寒感冒的姜糖茶,即由生姜、紅糖組成。又如菊花茶,即以中藥菊花用水沏後頻服,可治頭暈、目眩,具有清熱、明目之功。
酒類: 亦稱“藥酒”,即用中藥與酒相結合的壹種液體劑型,可用浸泡法或釀制法制備。中醫認為,酒能通血脈,去寒氣,行藥勢。常用的藥酒有枸杞酒、人參酒、鹿茸酒、健美酒等。但這種藥酒的缺點是不能飲酒的人或肝腎功能差的人不宜用。
食療的優點
中醫歷來強調“藥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藥物具有以下幾大突出的優點:
壹、食療不會產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藥物治病則不然,長期使用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某些健康造成影響;
二、這些食物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價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讓我們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又是昂貴的醫藥費所無法比擬的;
三、食物為藥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藥,甚至手術之苦。有此幾大藥物無法可比的優點,我們又怎能不以食物為藥、以食療治病呢?當然,食療是最好的偏方,食療確實時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於藥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於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藥物治療。如果病情急重.或者應用食療後疾病不減輕,應該請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