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大汶口文化外其他文化中也發現有刻畫符號,都發現了有簡單刻畫符號的陶器,這種刻畫符號是中國古文字的萌芽。
刻畫符號介紹:
刻畫符號是指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刻的大量類似文字的符號,表明人類記事方式的進步。我們所能見到的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是陶片上的刻畫符號,稱“陶文”。圖為半坡、馬家窯、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陶文。於省吾先生考證:“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
古文字:
古文字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在中國則特指秦以前留傳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漢字,如甲骨文和金文還有蝌蚪文。古文字在歷史中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是華夏文化的結晶。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中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
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稱“骨刻文”,並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4600~3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論證是漢字的源頭。
此甲骨文為商代(公元前約十二——十壹世紀)遺物,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字形大小不壹,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當,錯落有致,放逸得當,嚴整娟秀。刀法亦有方圓肥瘦之別,各字隨物異形,純樸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