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即道德與幸福,乃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壹對重要範疇。先秦時期,儒、道、墨諸學派都對德福問題闡發了自己的見解,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思想。
其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為豐富深刻,並且對後世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擬在梳理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理論淵源及思想變遷之脈絡的基礎上,探討先秦儒家在德福問題上的成敗得失,進而揭示其現代意義。
擴展資料:
德福矛盾現代意義
降及近世,由先秦儒家思想發展而來的儒家文化失去原有的尊貴地位。人們對儒家文化及其對中國歷史進程所起的作用展開激烈的爭論,崇之者如天,非之者如淵。由於中國近代特殊的政治環境及東方文化在西方文化前所處的弱勢地位,否定儒家文化者屢占上風。針對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非難、攻訌與詈罵不絕於耳。風雲變幻,儒學亦或枯或榮。遞嬗迄轉以至於今,人們才開始理性地審視這壹歷史悠久的文化洪流。
相對於商、周時期盛行的鬼神觀念而言,以德祈福論無疑具有革命性意義。但必須指出,它還披著有神論的外衣,而且它傳播於統治階層,因而所謂的善、淫的普遍性就十分值得懷疑。畢竟不同階級、階層的道德往往差異懸殊。可以說,自以德祈福論提出之始就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對壹般民眾來說,道德品行是善還是惡評價者似乎是公正無私的天道與神,實際的裁決權則為統治階層所把持。他們依據自身的好惡而決定是否賜福,抑或降罪。普通百姓是沒有發言權的。
百度百科-道德與幸福
百度百科-德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