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中國最早的郵票是1878年清政府發行的什麽郵票

中國最早的郵票是1878年清政府發行的什麽郵票

中國最早的郵票是1878年清政府發行的大龍郵票。

1878年8月15日(具體發行日期迄今為止未見記載,壹般認為大龍郵票的最早發行日期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間),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第壹套郵票——大龍郵票,這套郵票***3枚,主圖是清皇室的象征——雲龍。

1、相關背景: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以蟠龍為圖案印制了壹套三枚郵票。郵票圖案正中繪壹條五爪蟠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壹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中國發行的第壹套郵票,集郵界習慣稱其為“海關大龍[1]?”,簡稱“大龍郵票”。郵票上“大清郵政局”5個字十分醒目,圖案中的“大龍”兩目圓睜,騰雲駕霧,呼之欲出。上方標有CHINA(中國)”,下方標有“CANDARIN(S)(海關關平銀 分銀)”字樣。

中國的第壹枚正式發行的郵票是大龍票。在發行之前,清海關設計了三款郵票草圖,即雲龍、寶塔和萬年有象圖,其中“萬年有象”最為珍貴,價值連城。大龍郵票有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

發行量:約100萬枚。

2、歷史:

按照常理,郵票應該由郵政部門發行,但是中國的這第壹套郵票卻與海關有著不解的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後,侵華列強瘋狂在中國攫取權利,海關更是被外國人所把持。當時擔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是英國人赫德。赫德是個中國通,他對中國郵政大權覬覦已久。赫德與李鴻章關系密切,便想方設法讓清政府同意由海關來試辦郵政。

中國海關試辦郵政是首先從天津海關辦起的。1878年總稅務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關的德璀琳來籌辦中國海關的郵務,他就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營口、煙臺和上海五個海關來試辦海關的郵政。

1878年3月,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籌備的天津海關書信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壹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坐落在海河岸邊的老海關大樓,曾是海關的公事房,海關書信館就設在該樓內,而中國第壹套郵票也是從這裏發行出去的。

書信館開辦起來以後,為了便利郵件的收送同時也為了規範海關對郵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籌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壹套海關郵票——就是大龍郵票。

據史書記載,德璀琳原本早在書信館開張前壹年便向英國寄去定制郵票的訂單,但終因時間周期過長而作罷。無奈之中他只好請上海海關造冊處先行印制壹批郵票應急。

雖說是應急之策,但看這些郵票,印刷質量應該還是上乘的, 基本是按照德璀琳當時的設想來完成的,並沒有太多將就的痕跡了。

3、設計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征,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是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壹個“懸案”。

4、印制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制。全套***有3種面值,幣制為關平銀,1分銀為綠色,3分銀為紅色,5分銀為黃色,刷色有深淺暗亮等差異,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膠,齒孔12.5度。先後分三期印制、發行(後由於銅模損壞,沒有再印大龍郵票)。根據票幅和紙張等特征分為:

(1)薄紙大龍:1878--1882年印制,為第壹期。紙質韌薄,略呈透明,圖框間距約2.5mm,後期全張為25(5*5)枚,但3分銀全張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2)闊邊大龍:1882年印制,為第二期。圖框間距約4.5--5.0mm,紙張比較復雜,有的脆薄而易裂損。因紙張尺寸關系,3分銀全張改為15(5*3)枚,除3分銀外,另外兩種印量較少。5分銀新票存世尤少,為名貴品,俗稱黃5分,全張新票為孤品,原由美國集郵家施塔收藏,曾被中華郵票會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購藏。

(3)厚紙大龍:1883--1885年印制,為第三期。紙質厚而不透明,圖框間距2.5--3.25mm,因子模磨損和紙張尺寸關系,全張都改為20(4*5或5*4)枚。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

正因為大龍郵票的印制時間較久,所用紙張來源不壹,初期印刷的紙張較薄而透明,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期印刷時間較短,但票與票間距離加大,稱為闊邊大龍;第三期用的紙張較厚,郵票的間距縮小,稱為厚紙大龍。第三期剛開始時齒孔光潔,後來成為毛齒,所以可以細分為光齒、毛齒兩套。1分銀綠色,3分銀紅色,5分銀黃色,刷色有種種變化,背面塗有膠水。不論哪壹時期的大龍郵票,齒孔壹律是12.5度,如果不是這個度數,就可判定是偽票或偽造的齒孔。

大龍郵票3枚除面值不同外,仔細觀察時可以發現其龍的圖案和雲圖水紋也有種種差別。1分銀、3分銀和5分銀3種郵票先各自雕刻1個母模,然後各翻制成25枚獨立子模(3分銀票因印刷過程中不慎損壞了1個子模,因此又翻制了第26枚)。當年印刷的方法相當原始,即印刷前先把25個子模拼成5×5整版,捆緊,然後印刷。印完壹批即把子模松開,放置壹旁,然後再印刷其他面值的郵票。需要再添印時,找出松散的子模重新拼版印刷,這25枚子模的相對位置當然已有變動。因為從前翻制子模的手段比較粗糙,經過集郵家仔細觀察,已發現了這76枚子模的各自特征。根據已有資料,已發現1分銀票(包括樣票和正式郵票)***印刷過12次(即12個不同版式),3分銀票22次,5分銀票14次。

大龍郵票從最初天津、北京等5個城市使用,以後逐漸擴充到宜昌、廈門、漢口、溫州、蕪湖、鎮江、九江、寧波和大沽***14個城市。中國郵票博物館藏有1枚大龍5分銀票,銷有英文朝鮮釜山郵戳,是枚孤品。此外,曾見有1枚大龍3分銀票銷有清楚的廣州海關小圓戳,估計是請求蓋銷票,因為大龍郵票並未正式發給廣州海關。

據在海關工作的西班牙籍集郵家綿加義記載,大龍郵票印刷總數約100萬枚,由於已過去了壹百多年,絕大部份大龍郵票已經銷毀,保存在集郵界的已不及總數的十分之壹,各期的大龍郵票中,闊邊5分銀票印刷數量最少,紙張很薄而極易破損,品相完好的舊票已頗難得,新票屬於珍品。普通集郵家收集中國早期票時,不分薄紙、厚紙和闊邊,甚至新舊混合(薄紙1分銀新票較舊票易得),只要湊齊1分銀、3分銀、5分銀3枚1套即應滿足。

在大龍郵票中,首屈壹指的要數闊邊大龍5分銀全張新票。大龍郵票自1878年發行以後,先後***發行三次:第壹次印制用薄紙,故稱薄紙大龍;第二次印制因印版重新組合,子模之間的距離加大,使郵票圖案的邊框和齒孔之間的距離加寬,故稱為闊邊大龍;第三次印制因所用紙質較厚,故稱為厚紙大龍。

其中第二次印制的闊邊大龍於1882年2月發行。這時,正趕上郵件猛增,郵票需求量增多。在印制時,首先印制了3分銀面值的票,所用紙張為先期印制薄紙大龍郵票時裁剩下的小張紙,全張枚數為15(5×3);隨後印制面值1分銀郵票時,改用不厚不薄的紙張,全張枚數為25(5×5);最後印的是面值5分銀郵票,改用法國產的薄而易脆裂的蔥皮紙來印制,全張枚數為25(5×5)。 由於這種紙質不適合印制郵票,但因找不到其他的紙,只好用它暫印了2萬枚,僅有800全張。因印量少,僅9個月就銷售壹空。再之這種郵票紙薄易裂,不易保存,存世的新票僅有百余枚。

在這些存世的新票中,留存於世的全張郵票,僅有壹件孤品。這件孤品原為美國華郵集郵家吉姆司·施塔所藏,曾被中國著名集郵家周今覺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孤品”。1991年9月,這件孤品在英國蘇富比公司拍賣,被香港集郵家林文琰以37.4萬英鎊買得,使這件流落在外的中國第壹珍郵,終於榮歸故裏。

在2010年,林文琰把這闊邊大龍5分銀全張轉讓給上海集郵家丁勁松。

5、拍賣信息

大龍闊邊5分銀全張 37.4萬英鎊(1991年拍賣成交價)

大龍1分銀直雙連中縫漏齒 59.2萬港元(1996年拍賣成交價)

大龍3分銀直雙連中縫漏齒舊票 51.5萬港元(1996年拍賣成交價)

大龍5分銀橫雙連中縫漏齒舊票 1.1萬英鎊(1991年拍賣成交價)

象圖母模樣票 未見公開成交

寶塔圖母模樣票 未見公開成交

龍圖母模樣票 未見公開成交

“華郵第壹古封” 145萬港元(1994年拍賣成交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