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世界名畫人物

世界名畫人物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世界名畫是每個藝術家的結晶, 作為壹名美術生,我們要從心裏去感受,在他們的畫筆下,每壹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迷戀不已,利於我們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關於世界名畫人物圖片。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1

  《聖佩爾山的割麥人》

 萊爾米特 法國 1883年 畫布油畫

 76.80×97.20厘米

 1880年後,畫家用幾張大幅描繪家鄉聖佩爾山鄉親們生活和勞作的畫作參展並大獲成功,其中就有這幅《聖佩爾山的割麥人》。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萊爾米特幾次將同樣的人物畫進作品裏,幾幅畫裏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識。這幅畫的割麥人就是壹個名叫喀什米·德罕的農夫,沈重的勞作後正在休息,對身旁兩位粗壯農婦的交談不理不睬。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1844―1925年),出生在法國皮卡第大區的埃納省,並在那裏生活了20年。這正是他眷戀農村生活,幾乎所有的作品都用來描繪農事勞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國沙龍取得成功之前,他壹直往返於法國和英國之間,靠賣畫為生。1880年後,他用幾張大幅描繪家鄉聖佩爾山鄉親們生活和勞作的畫作參展並大獲成功,其中就有這幅《聖佩爾山的割麥人》。

  《第二次收獲》 杜普荷 1879年

 不僅僅是米勒,田園風光也是法國畫家杜普荷的最愛,這幅《第二次收獲》,作者用背影搭建成壹個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向人們傳遞著某種堅定和永恒的信息。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2

  《篩麥婦》庫爾貝 131x167cm 1853年

 1848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庫爾貝積極投身法國革命。在畫布上開始了描繪勞動人民的題材創作。 從30歲往後的10年,是庫爾貝創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壹批勞動者的藝術形象,創作於1854年的《篩麥婦》就是其中的壹幅。

 穿紅色馬甲裙的年輕農婦是畫面中的主角。她背對著觀眾,跪在鋪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著壹個方便勞作的發髻,露出修長曼妙的脖子,高舉著篩子的兩條手臂圓潤結實,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訴我們她可不是那些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富家大小姐。農婦沒有任何裝飾,卻有著無以倫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紅裙更仿佛壹面歌頌勞動的旗幟,振奮著人心。

 畫面左側系著頭巾、身著灰色衣裙的另壹名農婦盤坐在白布上,細心地挑揀著麥粒。畫面右側的男孩翻開木櫃,正在搜尋著什麽。也許是按照媽媽的吩咐,幫著做家事吧。年幼的男孩穿著綠格子襯衫,臉蛋圓鼓鼓的,壹副樂在其中的模樣。可以說,庫爾貝對整幅畫的樸素拿捏得十分精確。他沒有過分渲染貧困辛勞,而是將日常勞作表現得欣欣向榮、趣味盎然。

 他這樣解釋自己的畫作:“藝術應放在較低的水平上。”他口中的“低水平”當然不是指畫畫的技法,而是說藝術家的目光應當聚焦於底層勞動人民的樸素之美,獻媚上流社會的年代已經壹去不返。

  米勒原作《播種者》

 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壹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裏作畫,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米勒在巴比松的第壹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這也是米勒第壹次被官方沙龍所接收的作品,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工人農民等下層階級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壹向保守的官方沙龍對《播種者》作者壹反常態,這或許是由於米勒在這幅畫中所刻畫的乃是時代中真實的個體,而不是他們之前所青睞的那些神話人物。—— 勞動光榮

世界名畫人物圖片3

  《拾穗者》1857年,讓.弗朗索瓦.米勒

 83.5x111cm,布面油畫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繪於1857年,是壹幅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畫面很簡單,三名農婦正弓著腰撿麥穗。從整體上來看,《拾穗者》是壹幅“運動”的畫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動作,雖然是農民題材的作品,卻能感受到畫面帶給我們的美感。米勒的整體構圖嚴格按照黃金分割比來安排,黃金分割是公認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農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階層的壹片汪洋中扔下了壹塊石子,它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如實記錄生活,把現實中的細節搬進了畫作。

 米勒出生於農民家庭,但從小熱愛繪畫,為了練習繪畫技巧,接觸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當時巴黎的很多畫家都為貴族工作,出現了許多貴族肖像畫,這都跟米勒的藝術追求背道而馳,最終他選擇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這裏,他畫出了《拾穗者》。

 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法國農村,還處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農民生活艱苦,富人階層卻無動於衷,法國報紙上曾有壹篇文章寫道:“這三個突出在陰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後面,有農民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臺。”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過真實,使人產生可怕的憂慮。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說:“在米勒的作品中,現實的形象同時具有象征的意義。”

  《贊省的割麥女人從田野歸來》

 瓦西裏格列高裏耶維奇彼羅夫(1834-1882)

 1874年,布面油畫,25.8×65厘米左下方簽名:1874 В. Перовъ1939年從莫斯科黑爾策爾處收藏

 《梁贊省的割麥女人從田野歸來》尺寸並不大,卻體現了畫家在若幹造型問題上進行嘗試的努力。農婦經過勞累的壹天從金色的田野回家,這個主題和真實的農村生活直接相關。同時,“道路”母題在俄羅斯藝術中非常流行,它直接關系到人類存在的普遍話題,關系到流浪、徘徊、生活道路等問題。畫面描繪了不同年齡的農婦,有些人靜靜地走著,有人則停下來沈思,聆聽大地母親的聲音。

 彼羅夫采用橫向構圖,人像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割麥女人在收割的谷物中行走,給人留下動作緩慢、平穩的印象,讓畫面充滿音樂旋律,令人想起俄羅斯的民歌。(塔季揚娜尤堅科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