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心目中的主持人是什麽樣子的?想必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嚴肅,氣質好,情商高,幽默風趣,有同理心之類的詞語。
然而有這樣壹位主持人,她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央視 主持了26年 ,素有 “央視名嘴” 的稱號,近年來卻被觀眾罵 “冷血”“沒有人性” ,甚至壹度有網友高呼 “滾出主持界” 。
這個人就是董倩。在她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麽樣的故事,為什麽網友會這樣對待她呢?
1971年,董倩出生於大都市北京的壹個普通家庭,在那個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生育多個子女的年代,董倩卻是家裏面唯壹的孩子,受到了父母的萬般寵愛。
就像許多小孩壹樣,小時候的董倩十分調皮搗蛋,也不喜歡學習,總是找各種借口不學習,媽媽為此感到很頭疼。
後來董倩進入了學校學習,然而即使在學校的集中管理下,董倩也沒能改掉自己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壞毛病,甚至壹度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壞孩子。
後來,董倩的班裏轉來了壹位嚴厲的老師,這位老師看到董倩的所作所為之後,就對她進行了教導,專門對她進行了壹對壹的談話。
在老師的鼓勵下,董倩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認真學習。
在高考之後,董倩沒有辜負眾望,進入了北京大學學習。然而當時她所學的專業並不是與後來工作相關的播音或新聞專業,反而是 歷史 專業。
在大學期間,董倩認真學習,延續了多年以來喜歡讀書的好習慣,在書本中遨遊的經驗為她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儲備,這也成為了她日後工作的底氣。
當時的所有人都認為,董倩在畢業之後會選擇壹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成為壹名 歷史 老師。
但是驕傲的董倩卻不打算走尋常路,她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去過壹種不壹樣的人生。
臨近畢業,董倩剛好遇到了中央電視臺來到她所在的學校招聘主持人 ,雖然不是相關專業出身,但是董倩還是選擇去參加了考試。
然而沒想到的是,董倩依靠她自信從容的氣質,在這場考試中脫穎而出,成功考上了,成為了央視的壹名主持人。
就這樣,董倩踏入了這個她不熟悉的領域,也在這裏開啟了她不壹樣的人生。
後來的董倩表示,就算過去了很多年,她也忘不掉自己第壹天去電視臺上班時的樣子。當時是冬天,天氣非常寒冷,董倩懷著興奮的心情早早的就踏上了上班的路,然而當她真正來到公司樓下的時候又開始緊張了起來,畢竟對於她對這壹份的工作了解並不多。
後來董倩來到了期待依舊的辦公室,只是這裏和她所想象的有所不同,周圍的同事都忙得熱火朝天,董倩卻不知道該幹什麽,只能呆呆的坐在位置上,顯得與這裏的氛圍格格不入。
同事們也並沒有想要帶帶她這個新人的打算,在董倩遇到不懂的事情前去請教的時候,卻多次換來了大家的漠視。
從我國頂尖學校畢業的董倩在這樣的環境下第壹次產生了自卑的感覺,毫不熟悉的工作,同事的漠視都壓得董倩喘不過氣來。
但是驕傲的董倩並沒有就這樣放棄了,反而更加努力,她壹邊工作壹邊學習,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努力適應這樣的工作環境。
但是作為新人的她總是避免不了出錯,在工作前幾年的時間裏,她常常因為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或者是播報狀態不到位而受到同事們的指責。
她早年的采訪或者新聞播報看起來格格不入,觀眾們都說她的身上總是有壹股傲氣,融入不了環境,這樣的她也沒能獲得觀眾的喜愛。
在後來的采訪中,董倩用兩個字來回應了這壹段經歷——自卑。中央電視臺是壹個臥虎藏龍的地方,對於工作也不允許有絲毫的閃失,如果犯了錯是會受到相應懲罰的,而當時的董倩還處於學習的狀態,同事的冷漠也讓她十分無助。
在這樣的背景下,董倩只能更加努力,更加拼命地工作,逼迫自己做出調整,也許是她不服輸的勁頭讓她用力過猛,才會在鏡頭前表現的有些格格不入。
當眾多的批評和指責都向她湧來的時候,董倩終於還是有些繃不住了,巨大的壓力使得她吃不好,睡不好,工作質量也開始下降。
這個時候制片人找到了董倩,和她進行了壹場談話,制片人對她說:
“我挑主持人向來壹挑壹個準兒,看人還從沒有看走眼的時候。可是現在我們的同事,還有領導,都反映妳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我看走眼了。妳可別成為我的第壹個敗筆。”
這壹次的談話對董倩產生了很大的刺激,也讓她突然間醒悟了過來,重新找回了方向。
她開始虛心接受別人對她的批評與建議,努力尋求改變,最終得到了行業和觀眾的認可。
這些年的工作經驗讓她學習到了很多,但是她並沒有驕傲自滿,也沒有止步於此,而是繼續努力 探索 。
2003年,董倩正式成為了《央視論壇》、《新聞1+1》的主持人,甚至還擁有了壹個自己專屬的節目《董倩面對面》。
在這些節目的主持中,董倩的表現非常優秀,做到了零失誤,而且她極具特色的主持風格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與贊揚,大家都稱她為 “央視名嘴。”
雖然這個時候董倩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她還是積極投身壹線,在災難面前她勇往直前,毫不退縮,而且過往的經歷讓她學會了體察別人內心細膩的情緒。
她對於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希望自己能夠把最好的壹面呈現給大家。
然而後來的董倩在采訪時問的問題卻引來了很多人的不滿,甚至不少人大罵 “董倩滾出主持圈”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2013年,董倩接到任務前去采訪再壹次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郎平,她問了這樣壹個問題:
“妳作為美國隊的主教練,去打中國隊,當時那種心情是不是也很糾結?”
采訪視頻播出後,董倩的這壹個采訪問題受到了很多網友的指責,許多網友說,郎平是我國優秀的教練,是多少國人的驕傲,董倩的采訪全然不顧及郎平的感受。
從這壹次采訪開始,董倩就被觀眾們貼上了 “冷血”“咄咄逼人” 的標簽,甚至有很多人對她主持的專業性產生了懷疑。
2015年,天津發生了重大爆炸事件,心系壹線的董倩很快又前往報道。
這壹次的爆炸事件使得房屋坍塌,很多人被困在了廢墟之中,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我國的人民消防隊員立即出動前來支援救援工作,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很多人脫離了苦海。
在事情結束後,董倩了解到在這些消防員中有壹位是獨生子,於是就對他進行了采訪。在鏡頭面前,董倩對著剛剛從救援現場出來的消防員問道: “妳是家裏唯壹的兒子,妳要是出點事,妳爹媽怎麽辦?”
這個問題顯然讓這名年輕的消防員楞了壹下,臉上的表情瞬間就變了,眼裏充滿了淚水。
看到這樣場景的董倩並沒有就此停止,堅持讓消防員回答,最後消防員只好艱難地說道: “這個問題我沒有辦法回答。”
這個采訪視頻壹經播出,網友們瞬間就炸開了鍋,紛紛指責董倩冷血,上來就戳別人的痛處,采訪沒有人性可言。網絡上很快就充滿了各種惡毒的言論。
2019年3月30日,四川涼山發生特大森林火災。
想必大家都對這壹場火災印象深刻,涼山的地形十分復雜,地勢陡峭,給救援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撲火的過程十分的艱難。
令人難過的是,這壹場山火無情地奪去了27名消防指戰員的性命,多名地方參與救援工作的人員和幹部也犧牲了,其中最小的消防員才23歲,這個消息壹經發出,就使得全國人民悲痛不已。
當時的董倩就在最前線為我們報道新聞,在山火被撲滅後,董倩前去采訪了那些從救火壹線回來的消防戰士們,在問到那壹位年僅23歲的消防員時, 董倩的壹系列提問讓歸來的消防戰士們泣不成聲。
董倩問道: “妳想救他嗎?”、 “戰友死了妳會自責嗎?、“妳和那個戰友關系好嗎?”、“火那麽大妳害怕嗎?”
董倩這壹次的采訪無疑又使得很多人氣憤不已,很多人說董倩是在扒開他們的傷口撒鹽,犀利無情。
壹時間輿論的罵聲再壹次向她湧來,這壹次的董倩成為了 “全民公敵” ,不少人又高喊,要董倩滾出主持界,董倩陷入了巨大的爭議之中。
就這樣,董倩犀利的采訪風格使得她遭受了很大的非議,但是這壹次的她並沒有像以前壹樣虛心接受網友們的“批評”,她依舊保持著犀利、 “冷血” 的采訪風格。
因為在她看來,新聞播報人需要做的就算把最真實的新聞播報給大家,她需要做的就算盡可能地報道事情的原本面目,讓大家從中吸取經驗,避免這種事情再次發生,或是挖掘事件本身的深層原因,才能做出相應的改變。
董倩的搭檔白巖松在和董倩多年的合作中也摸清了她的性格,董倩的采訪通常不按套路出牌,別人報道事件,她采訪人,這樣的采訪方式確實很容易讓別人對她造成誤解。
2017年,董倩發布了壹本名為《懂得》的書,書中記載了她20年來的采訪心路歷程,在書中的扉頁寫著這樣壹句話: “我步步緊逼,其實我於心不忍。”
董倩壹次次的犀利采訪給觀眾們還原了真相,讓大家記住了那些痛苦的血淚教訓,也在猛烈的碰撞中擦出溫情的火花。
但是大家卻對她並不理解,她的行為壹次次的引來了爭議,把自己推向了風口浪尖。
2020年,我國陷入了疫情之中,然而就在最危險的那段事件裏,董倩前往武漢去采訪 “抗疫英雄” 張伯禮院士。
在采訪中,她問張院士: “您是1月27日過來的?您是接到什麽任務?”
張院士回答,他是在1月26號接到任務要前往武漢,然而對於和誰壹起去,去多久等很多事情都不知情,只知道要去,自己也早就準備要申請前往武漢……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壹位身經百戰的老英雄說著就留下了淚水,他拿掉眼鏡擦了擦眼淚說: “妳真的太厲害了,從來沒有人這樣問過我。”
董倩的提問壹語中的找到了最關鍵的問題提問,這樣的敏銳足以證明她的優秀。
在這場扣人心弦的新冠疫情中,身在壹線的董倩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真實的采訪,在她的采訪中我們發現了很多義無反顧支援武漢的普通人。
有患有漸凍癥也要為疫情做貢獻的醫院院長 張定宇 ,有花了四天三夜,壹路奔波也要返回自己崗位了女孩 甘如意 ,有自動擔任誌願者為醫護人員解決困難的快遞小哥汪勇……
透過董倩,大家看見了武漢真實的模樣,也看到了那些令人熱淚盈眶的感人故事,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董倩之所以出現在武漢,是因為她壹直堅持,向臺裏遞交了6次申請才被同意。
在她的兒子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擔心地哭了出來,他並不希望媽媽去那麽危險的地方。然而作為壹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驅使她毅然決然地登上了前往武漢的火車。
如今的董倩依舊身處新聞第壹線,主持風格也還是如往常壹樣尖銳犀利,直擊痛點,壹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只是她這種 “毒舌” 式的采訪風格還是讓壹部分被采訪的人難以接受。
網友們對於董倩評價褒貶不壹,她愛崗敬業的壹面值得稱贊,采訪時的咄咄逼人的態度又顯得不夠有溫度。
董倩對於外界的評價並沒有太過在意,對於她而言, 探索 真實的新聞是她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