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出自《論語·子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譯文:子夏做了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
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擴展資料:
道理:做事不能只圖快不求好,急於求成反而幹不好事。凡事都要講究循序漸進 。有了量變才會有質變,萬不可焦躁,如果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會好,甚至大失所望,萬不可急於求成。《論語·子路》***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欲速則不達”;“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其中有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百度百科-論語·子路。
2. 《欲速則不達》文言文解釋原文
子夏為莒父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 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註釋
①莒父:魯國邑名。《山東通誌》認為在今山東高密縣東南。 陽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長官,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圖 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辦不成大 事。”
譯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長官,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圖 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辦不成大事。
讀解
孔子反對急功近利。
公元前658年,晉國人以寶馬美玉獻給虞公,要求借道討伐 虢國。宮之奇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公不要答應晉國的借道要 求,但虞公貪圖寶馬美玉而不聽勸諫。結果,晉國人滅虢國後在 返回的途中又順手滅了虞國。這是貪小便宜而壞大事的典型。
公元1958年,中國人以火箭般的“大躍進”速度趕超英美, 結果是經濟大倒退。這是“欲速則不達”的典型。
國家大事如此,個人事務也是壹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 量”也就是這樣的意思。但面對現實,誰又沒有“近視”而急功 近利的時候呢?既然如此,就請把聖人的話銘諸座右,時常提醒 自己吧。
3. 欲速則不達文言文韓非子意思:
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
出自:欲速則不達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齊景公遊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馭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禦。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註釋:傳騎—騎馬傳遞公文的人。 謁—進見。 嬰——齊國大夫晏嬰。
疾甚—病重。 遽—急忙。 趨—急速。 煩且—良馬的名。乘—馬拉的車。騶子—古代管車馬的官。 轡—韁繩。禦—駕車。盡—終於。釋—放棄。
譯文:
齊國國王景公在少海遊玩,騎馬傳信的侍從從城中來報告說:“晏嬰病重,快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後才見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騎馬傳信的侍從趕到。景公說:“快駕煩且(拉的)那輛馬車,讓主管韓樞駕車。”跑了幾百步,認為馬主管趕得不快,奪過韁繩代替他(趕車),趕了大約幾百步,認為馬沒有跑得更快,幹脆下車去跑。
4. 欲速則不達古文翻譯庚寅科,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簡束書從。時西日沈出,晚煙縈樹,望城二裏許。因問渡者:“尚可得南門開否?”渡者熟視小奚,應曰:“徐行之,尚開也;速進,則闔。”予慍為戲。趨行及半,小奚撲,束斷書崩,啼未即起。理書就束,而前門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敗,窮暮無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其猶是也夫! 譯文:順治七年冬天,我從小港想要進入鎮海縣城,吩咐小書童用木板夾好捆紮了壹大疊書跟隨著。 這個時候,偏西的太陽已經落山,傍晚的煙霧纏繞在樹頭上,望望縣城還有約摸兩裏路。趁便問那擺渡的人:“還來得及趕上南門開著嗎?”那擺渡的人仔細打量了小書童,回答說:“慢慢地走,城門還會開著,急忙趕路城門就要關上了。”我聽了有些動氣,認為他在戲弄人。 快步前進剛到半路上,小書童摔了壹跤,捆紮的繩子斷了,書也散亂了,小書童哭著,沒有馬上站起來。等到把書理齊捆好,前方的城門已經下了鎖了。 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擺渡的人說的話接近哲理。天底下那些因為急躁魯莽給自己招來失敗、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這樣的吧,大概就像這樣的吧!
采納哦
5. 文言文欲速則不達翻譯是妳自己沒有說清楚啊,“文言文欲速則不達翻譯”誰知道妳說的是什麽呀?幫妳這個忙,以後註意。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譯文:(有壹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治理好壹個地方呢?
孔子說:“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麽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孔子的學生。莒父:魯國的壹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宰:總管。
諺語“欲速則不達”就是說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不能成功。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對於從政者來說尤其不能不顧客觀條件地限制,盲目地強求速成的“政績”。作為從政者,應該明白什麽是小利什麽是大事,能夠把官員個人的榮辱當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當成大事的就是好官,相反,就是壞官。
6. 古文“欲速不達”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譯文:(有壹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治理好壹個地方呢?
孔子說:“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麽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孔子的學生。莒父:魯國的壹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宰:總管。
7. 求文言文 貪小失大原文:
蜀侯性貪,秦惠王聞而欲伐之。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金帛置牛後,號“牛糞之金”,以遺蜀侯。蜀侯貪之,乃塹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帥師隨後而至。滅國亡身為天下所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譯文:
以前蜀侯性格貪婪,秦惠王聽說後想討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澗十分險峻,軍隊沒有路可以過去。於是秦軍雕鑿石牛,把貴重的東西放在牛後,稱為“牛糞”,並把它送給蜀國(引誘他們)。蜀侯貪圖寶物,於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個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財寶)。秦帥帶著大軍隨後就到了蜀國。蜀侯滅國死了君主為天下人恥笑,是因為貪圖小的利益而失去暸大的利益啊!
寓意:
我們壹定要顧全大局,不要因為貪圖壹些小的利益,而使大的利益也失去了,最終壹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