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蘇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管理創新年”活動為抓手,堅持抓重點、攻難點、撥亮點,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在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破解難題,保障發展取得新成效:①堅持有保有壓,保障了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②節約集約用地,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③發揮部門優勢,積極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強化監管,保護資源獲得新進展:①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②土地審批和供應管理進壹步規範;③整頓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階段性任務順利完成;④開展新壹輪限制開山采石工作。
(3)嚴格執法,維護權益實現新突破:①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有效遏制亂占濫用耕地;②完善被征地農民保障體系,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③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創新管理,服務社會,樹立形象:①推進依法行政,政務信息實現全面、實時公開;②加快信息化建設,為社會提供優質、便捷服務;③堅持科技創新,業務水平得到提升。
(5)完善機制,隊伍建設再上新臺階。
(6)測繪管理和地勘經濟發展取得新成績。
壹、土地資源
(壹)土地資源狀況
截至2006年10月31日,江蘇省農用地面積為10113.8萬畝,建設用地面積為2803.7 萬畝,未利用地面積為3093.7萬畝,合計16011.2萬畝。其中耕地71531033.2畝,園地4785639.8畝,林地4875999.4畝,牧草地16253.7畝,其他農用地 19929288.4 畝,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3241193.3畝,交通運輸用地1883515.2畝,水利設施用地2912121.9畝。全省耕地占土地總面積的44.7%,居民用地及獨立工礦用地占總面積的14.5%(表1;圖1)。
表1 江蘇省土地利用現狀
續表
圖1 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構成情況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1)耕地減少去向。全年耕地減少82.0萬畝,其中,建設占用耕地42.2萬畝,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7.2萬畝,災毀減少耕地1.4萬畝,其他減少耕地1.2萬畝。
1)建設占用耕地情況。全年建設占用耕地總面積為42.2萬畝。2006年度建設占用耕地為21.5萬畝,其中2006年度前批準本年度建設占用耕地面積為8.9萬畝,2006年度批準本年度建設占用耕地面積為12.6萬畝;往年建設占用耕地為20.7萬畝。
2)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情況。全年農業結構調整中耕地減少37.2萬畝,其中,變更為園地9.1萬畝,林地0.8萬畝(其中,苗圃0.3萬畝),變更為其他農用地27.3萬畝(其中,變更為農村道路5.9萬畝,農田水利2.8萬畝)。
3)災毀及其他原因減少耕地情況。全年耕地變更為未利用地1.4萬畝,主要是徐州地區的煤礦塌陷、東臺市海堤決堤造成的海水倒灌0.9萬畝,以及常州等地區運河改造造成耕地減少0.5萬畝。
(2)耕地增加情況。
1)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增加耕地情況。根據全省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年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增加耕地24.7萬畝,其中土地復墾11.4萬畝、土地整理3.5萬畝、土地開發9.8萬畝。
2)其他農用地變更為耕地情況。園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農用地變更為耕地***17.7萬畝,其中,園地變更為耕地6.3萬畝,林地變更為耕地1.6萬畝,其他農用地變更為耕地9.8萬畝。
(3)耕地總量平衡、占補平衡情況。全省年初耕地面積為7201.8萬畝,年內增加33.3萬畝,年內減少82.0萬畝,年內凈減少48.7萬畝,年末耕地7153.1萬畝。
2006年度全省新增建設用地30.5萬畝,其中占用耕地21.5萬畝,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補充耕地24.7萬畝,建設占用耕地實現了占補平衡。
2.建設用地
2006年全省批準用地22229.50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14212.29公頃(耕地 11776.88 公頃)。
江蘇省政府審批用地20513.49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12876.27公頃(耕地10812.2公頃)。在批準用地中,分批次用地15679.98公頃,占批準用地的76.4%。其中商服用地1164.94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5.68%;工礦倉儲用地9045.21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44%;公用設施用地543.52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2.65%;公***建築用地850.2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4.14%;住宅用地2743.76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13.38%。單獨選址用地4833.51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23.6%。其中交通運輸用地1149.27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5.6%;水利設施用地75.97公頃,占批準用地總面積的0.37%。
(三)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6年全省***完成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303個,總投資312641.81萬元,增加農用地面積25421.06公頃,其中耕地23160.9公頃;增加建設用地總面積1572.12公頃。
土地整理投資42419.36萬元,增加農用地4831.72公頃,其中耕地4574.34公頃;增加建設用地1078.84公頃。土地整理平均每公頃投資1.23萬元,比2005年每公頃投資增加0.44萬元。
土地復墾投資123699.11萬元,增加農用地8682.8公頃,其中耕地7777.96公頃;增加建設用地351.79公頃。土地整理平均每公頃投資11.7萬元,比2005年每公頃投資增加6.82萬元。
土地開發投資146523.34萬元,增加農用地11906.54公頃,其中耕地10808.6公頃;增加建設用地141.49公頃。土地整理平均每公頃投資10.56萬元,比2005年每公頃投資增加4.1萬元。
全省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農用地情況見圖2。
圖2 全省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農用地情況
二、礦產資源
(壹)礦產資源現狀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3種(不含亞礦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65種,包括能源礦產4種,金屬礦產19種,非金屬礦產39種,水氣礦產3種;已發現未查明資源儲量的68種。2006年,全省新增礦區4個,新增礦產地7處,其中,膨潤土2處、凹凸棒石粘土2處、石膏1處、銅礦1處,鉬礦1處。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6年全省屬地化單位地質勘查投入13144.68萬元,較2005年增加3997.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820.25萬元,占總投入的6.24%;地方財政撥款6873.43萬元,占總投入的52.29%,比2005年增加2161.08萬元;企事業資金5451.00萬元(全部是國內企事業資金),占總投入的41.47%。機械巖心鉆探工作量13438米,比2005年減少1664米。年末勘查從業人員1140人,其中技術人員815人,勞動報酬3724.50萬元。地質勘查投向能源礦產的費用為170.00萬元,占地勘總投入的1.3%;金屬礦產投入3981.68萬元,占地勘總投入的30.3%;非金屬礦產投入320.00萬元,占地勘總投入的2.4%;投向不能分礦種礦產的費用為8673.00萬元,占地勘總投入的66.0%。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截至2006年底,全省***批準登記發證數為2808個。其中,頒發采礦許可證2644個,按企業不同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108個,集體企業588個,股份合作企業70個,聯營企業20個,有限責任公司123個,股份有限公司255個,私營企業1415個,其他企業47個,合資經營企業(港或澳、臺資)2個,港、澳、臺商獨資經營企業1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7個,中外合作經營1個,外資企業4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個。采礦權批準登記面積1275.69平方千米,收取礦業權使用費521.16萬元;頒發勘查許可證164個,按不同經濟類型企業分:國有企業112個,集體企業6個,股份合作企業3個,有限責任公司28個,股份有限公司7個,私營企業7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1個。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各類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產56種,形成了以建材、能源、冶金輔助原料、化工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為主的礦產資源特色和優勢。截至2006年底,全省***有礦山企業2943個,其中,國有礦山企業123個,集體礦山企業790個,私營礦山企業1603個,外資礦山企業20個,其他礦山企業407個。
全省礦業從業人員***28.61萬人,比2005年減少0.82萬人,減少了2.79%。其中,國有礦山企業10.62萬人,集體礦山企業5.27萬人,私營礦山企業8.56萬人。
2006年全省各類礦山企業生產礦石總量2.21億噸,其中固體2.20億噸,液體324.64萬噸,氣體(液態)36.24萬噸。年產量列前5位的礦產分別為磚瓦用粘土(5126萬噸)、水泥用灰巖(4296萬噸)、建築石料用灰巖(3371萬噸)、煤(2477萬噸)和建築用花崗巖(951萬噸)。
2006年度全省礦山企業工業總產值232.44億元,比2005年增加37.13億元,增長了19.01%;礦產品銷售收入218.66億元,比2005年增加37.75億元,增長了20.87%。
2002~2006年,全省礦山企業數和從業人員總體呈下降趨勢,2006年礦山企業數為2002年的70%,從業人員為2002年的78.77%。這表明全省各地貫徹落實《省人大關於限制開山采石的決定》取得了顯著效果。2004~2006年礦山數量、年產礦量變化幅度不大,礦業發展進入壹個相對平穩時期,礦山規模化、集約化及采礦技術有所提高。礦產品銷售收入自2001年起總體呈上升趨勢,2006年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比2005年增速較大,主要原因是礦產品價格有所提高。
三、國土資源市場
(壹)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2006年全省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有效遏制亂占濫用耕地。開發區清理整頓全面完成,開發區規劃面積和實際範圍得到落實。經過整頓,新增省級開發區34個。對違法用地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省級巡查和立案查處力度,先後對13個省轄市、40個縣(市、區)、43個開發區和165個鄉鎮開展土地執法巡回檢查。
2.土地壹級市場
2006年全省國有土地供應總量31879.69公頃,其中新增用地12756.18公頃,占供地總量的40%,存量用地占供地總量的60%。這表明,2006年全省各地積極引導新上項目優先使用存量和閑置土地,節約集約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006年全省土地出讓15008宗,出讓面積25918.34公頃,占2006年土地供應總量的81.3%,成交價款1197.15億元,出讓純收益219.46億元。其中協議出讓面積 17132.42 公頃,成交價款277.34億元,純收益34.20億元;招標出讓面積212.35公頃,成交價款18.12億元,純收益2.57億元;拍賣出讓面積603.25公頃,成交價款78.59億元,純收益13.18億元;掛牌出讓7970.32公頃,成交價款823.10億元,純收益169.51億元。從用地類型看,劃撥用地嚴格按照國家政策,主要用於公用設施、公***建築和交通運輸建設,招標出讓的用地主要為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
3.土地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157393宗,比2005年增加26434宗,面積4371.74公頃,比2005年增加556.38公頃,轉讓金額242.39億元,比2005年增加25.79億元;出租1414宗,面積201.63公頃,租金2280.2萬元;抵押35976宗,面積71638.51公頃,抵押貸款3090.36億元,貸款金額1739.28億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全省礦業權市場建設始於2001年,2002年7月全面啟動采礦權市場建設工作,同年12月印發了《江蘇省探礦權掛牌出讓暫行辦法》和《江蘇省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管理暫行辦法》,2003年出臺了探礦權、采礦權出讓轉讓審批會審制度。2003年10月全國第十屆國土資源管理市長研討班在南京市舉辦,會議代表觀摩了南京市浦口區采礦權拍賣會現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探礦權采礦權壹級市場
2006年全省采礦權出讓1576宗,合同金額11823.01萬元。其中,申請審批263宗,合同金額1502.55萬元;拍賣2宗,合同金額54.40萬元;掛牌1311宗,合同金額 10266.06 萬元。探礦權出讓6宗,均為申請審批,合同金額2219.6萬元。與2005年相比,采礦權出讓宗數增加了354宗,而出讓金額卻下降了5288.75萬元,其主要原因是隨著采礦權市場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前幾年出讓的大部分是開山采石企業,出讓宗數不多但出讓金額很大;而這兩年平原地區的磚瓦用粘土礦管理進壹步規範,全面走向市場,出讓宗數增加不少,但出讓金額較低。(圖3)
圖3 2005年與2006年采礦權出讓情況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全省探礦權轉讓1宗,為作價出資方式,轉讓價款234.38萬元;采礦權轉讓3宗,其中2宗為作價出資,轉讓價款2498.89萬元,1宗為其他方式,轉讓價款90萬元。
四、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壹)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度全省發現土地違法案件6581起,涉及土地面積7405.68公頃,其中耕地 4878.85 公頃;***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5032起,立案率為76%。截至年底,全省***結案4332起,涉及土地面積4784.3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862.27公頃,結案率為86%。拆除建築物74414.26百平方米;沒收構建物25365.03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146.33公頃,其中耕地751.04公頃;罰沒款18477.46萬元。***依法追究436人的黨紀政紀責任,其中縣處級4人,科級及以下432人,另有10人受到刑事處罰。
與2005年的土地違法案件統計數據相比,2006年全省的土地違法案件立案宗數和面積比例分別上升了76%和47%,主要是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在2005年,加大了土地執法巡查和案件的查處力度,包括以往隱漏的案件也得到查處。通過查處,違法用地勢頭雖得到有效控制,但法制觀念淡薄、集約節約用地意識差,土地執法難、難執法等問題依然存在。全省將采取嚴格措施,嚴防土地違法行為的反彈。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全省***立案查處礦產資源違法案件108件,結案89件,其中2005年結轉案件2 件;罰沒款169.16萬元;2006年未結案21 件。當年立案查處108件違法案件,其中開采類案件106件,吊銷采礦許可證2 件,在2006年結案89件中,除2005年結轉的案件外,開采類案件85件,占本類立案數的近96%,全年結案82%。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全省申請行政復議75件,2005年底未結案5件,2006年受理55件,2006年審結49件,其中維持31件,確認違法1件,撤銷5件,撤回復議申請11件,2006年未審結1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管理從業人員9757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3241人。管理人員中,研究生226人,大學本科及大專6232人,高中及中專2953人,初中及以下346人。全省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從業人員總體文化程度相對2005年有了明顯的提高,研究生和大學本科及大專人數比例上升至66.2%。全年經費總收入為192538.6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5295.62萬元,地方財政87358.34萬元,其他收入89884.67萬元。完成基建投資 5632.25 萬元。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管理從業人員構成情況見圖4。
圖4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管理從業人員構成情況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參加各種院校培訓畢業或結業人數達1744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599人次,行政學院99人次,參加其他培訓1046人次,其中國外培訓的15人次。2006年1人獲得博士學位,17人獲得碩士學位,3人獲得學士學位。全省國土資源系統管理幹部的綜合素質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