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潭印月的“印月”幾種說法:
壹種是《西湖誌》所說:“月光映潭,分塔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另壹種是畫家所繪,畫3個小石塔,各懸壹月影於中,基本上跟上說相同。
再壹種認為因每塔有5個小圓孔,若在每個小孔中點上燈燭,洞口蒙壹層薄紙,***得15個月亮,湖中倒影15個,再加上天空壹輪皓月和倒映在湖面的壹輪圓月,可看到32個月亮,若是加上心中之月,總***是33個月亮。
還有壹種是清代陸次雲在《湖壖雜記》中所載:
順治壬辰(公元1652年)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場山絕頂,下盼湖中有三大圓暈見於放生池之左側。詢之山僧,僧曰:“此所謂三潭印月也。”因悟印月之說,謂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畫工大誤矣。
前面四種說法可分兩類:
壹類是說所印者乃真月
壹類是說所印者乃假月。
綠島凝翠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又在島南湖中,原蘇軾立塔處重新建造三座較大的瓶形石塔,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遙碧廊、九曲橋、九獅石、竹徑通幽、萬字亭,島中有東郎亭、迎翠軒、花鳥廳、禦碑亭、我心相印亭,亦仙也、閑放臺、先賢祠。亭、榭、樓、臺,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壹步壹景,步移景異之趣。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當時的浙江總督李衛在此苦心經營,大興土木,建亭臺樓閣,植奇花異草,使小瀛洲成為壹處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上園林。當時的西湖十八景之壹“魚沼秋蓉”就在此地。
湖濱信步,花木扶疏,步移景異。此地地處西湖水域之中,是領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絕妙處,更是觀賞蘇軾詩中所說的“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西湖新十景之四“湖濱晴雨”的最佳處。 傳說三潭印月是壹只大香爐的三只腳,而這只大香爐則倒扣著壹條黑魚精,香爐的三只腳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但這壹傳說卻有兩個版本。
魯小妹智鬥黑魚精
西湖裏有三座石塔,象三個寶葫蘆壹樣,長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到中秋之夜,明月當空,人們喜歡在石塔的圓洞裏點上燈燭,把洞口糊上薄紙,水裏就會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綺麗。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
那麽,這三座石塔是哪裏來的呢?
有壹年,山東的能工巧匠魯班帶著他的小妹,到杭州來。他們在錢塘門邊租了兩間鋪面,掛出“山東魯氏,鐵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剛剛掛出,上門拜師的人就絡繹不絕。魯班挑挑揀揀,把壹百八十個心靈手巧的年輕後生收下作為徒弟。
魯班兄妹的手藝好極了,真是鬼斧神工:鑿成的石狗會看門,雕出的木貓會捕鼠。壹百八十個徒弟經他們壹指點,個個都成了高手。壹天,魯班兄妹正在細心給徒弟們教手藝,忽然刮來壹陣大風,頓時天上烏雲翻滾,原來有壹只黑魚精到人間來作祟。黑魚精壹頭鉆進西湖中央,鉆出壹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它在潭裏吹吹氣,杭州城裏就滿城的魚腥臭;它在潭裏噴噴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這壹天,湖邊的楊柳折斷了,花朵雕謝了,大水不斷往上漲。
魯班兄妹帶著壹百八十個徒弟,壹起爬上寶石山。他們朝山下望望,只見壹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浸泡在臭水裏,男女老少四散奔逃。湖中央,有壹個好大好大的漩渦,漩渦當中翹起壹只很闊很闊的魚嘴巴,魚嘴巴越翹越高,慢慢地露出整個魚頭,魚頭往上壹挺,飛起壹片烏雲,烏雲飄飄搖搖落到寶石山頂上,雲頭落下壹個又黑又醜的後生。
黑後生轉動著圓鼓鼓的鬥雞眼珠,朝魯妹瞟瞟:“哈哈,漂亮的大姑娘,妳做的啥行當?”魯妹說:“姑娘我是能工巧匠。”黑後生把魯妹從頭看到腳:“對了,我看妳亮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想必會綾羅綢緞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裳。”魯妹理也不理他。黑後生把魯妹從頭看到腳:“對了,我看妳苗條身材纖巧的手,想必有描龍繡風的好針線。走,跟我去繡棉被。”魯妹厭惡地別轉頭。
黑後生猜來猜去猜不著,心裏想了想,瞇起眼睛說:“漂亮的大姑娘,不會裁剪不要緊,不會刺繡沒關系,妳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樂得享清福。”說著,伸手拉魯妹。魯班壹榔頭隔開他的手,喝道:“滾開!”黑後生仍舊咧著大嘴,嬉皮笑臉:“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妳的榔頭!大姑娘嫁給了我,什麽都好說,要是不嫁,再漲大水漫山岡。”
魯妹心裏想,倘若再漲水,全城百姓的性命都保不住。她眼珠兒壹轉,有辦法了。對黑後生說:“嫁給妳不能急,讓阿哥先給我辦樣嫁妝。”黑後生壹聽,開心了:“好姑娘,我答應。妳打算辦什麽嫁妝?”“高高山上高高巖,我要阿哥把它鑿成壹只大香爐。”黑後生高興地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魚王,下凡立廟堂。有個妳陪嫁的石香爐,正好拿它來收供養。”
魯妹拉過阿哥商量了壹陣。魯班對黑後生說:“東是水,西是水,怎麽辦?妳先把水退下去。”黑後生張開闊嘴巴壹吸,滿城的水都倒灌進他的肚皮裏去了。魯班指著山上壹塊懸崖問後生:“妳看,把這半座山劈下來作石香爐怎麽樣?”“好哩,好哩,大舅子,妳快鑿,鑿得越大越風光。”“香爐大,香爐高,重重的香爐妳怎麽搬呢?”“喏喏喏,只要我擡擡腳,身後就會刮黑風。小小的石香爐算什麽,就是壹座山我也吸得動。”
等到避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魯班他們就爬上那倒掛的懸崖。魯班輪起大榔頭,在懸崖上砸壹錘,他的壹百八十個徒弟,跟著砸壹百八十錘。“轟隆”壹聲,懸崖翻下來了。——從此,西湖邊的寶石山上就留下壹道峭壁。
這塊懸崖真大。這邊望望白洋洋,那邊望望洋洋白,怎麽把它鑿成滾圓滾圓的石香爐呢?魯班朝湖心的深潭望望,估計好大小,就捏根長繩子,站在這塊懸崖當中,叫妹妹拉緊繩子的另壹頭,“啪嗒啪嗒”跑兩步。魯妹的腳印就在懸崖上畫了壹個圈。魯班先鑿了壹個大樣,壹百八十個徒弟按照樣子鑿。鑿了壹天又壹天,七七四十九天,這塊懸崖變成了壹只很大很大的石香爐。圓鼓鼓的香爐底下,有三只倒豎葫蘆形的尖腳,尖腳上,都有三面透光的圓洞。
石香爐鑿成了,魯班朝黑後生說:“妳看,我妹妹的嫁妝已經做好了,現在,就請妳搬下湖。”黑後生急著要新娘子。魯班說:“別忙!妳先把嫁妝搬下去擺起來,再打發花轎來擡。”黑後生高興死了,壹個轉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旋風,竟然把那麽大的石香爐骨碌碌吸得向後滾。黑後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就變成黑魚,鉆進深潭,石香爐滾呀滾呀,滾到湖中央,在深潭邊的斜面壹滑,“啪”壹聲倒覆過來,把深潭罩得嚴嚴實實,不留壹絲縫隙。
黑魚精被罩在石香爐下,悶得透不過氣來,往上頂頂,石香爐動也不動,想刮陣風,又轉不開身子,沒辦法,只好死命往下鉆,它越往下,石香爐就越往下陷……黑魚精終於悶死了,石香爐也陷在湖底的爛泥裏,只在湖面上露出三只葫蘆形的腳。
這便是“三潭印月”三個石塔的由來。
觀音平禍降魚精
很早以前,壹條千年黑魚精逃出龍宮,闖到錢塘江裏,興妖作怪。從此以後,錢塘江兩岸常常鬧水災,堤岸被沖倒,稻田被淹沒,害得老百姓叫苦連天。
壹天,黑魚精變成壹個黑大漢,到杭州城隍廟來玩耍。他走到望江橋邊,忽然聞到壹股香氣,回頭壹看,橋邊有個點心攤,壹個老太婆身穿白衣白裙,在賣餛飩面,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黑魚精趕路趕得吃力了,壹口氣吃了五碗餛飩面。壹霎時,黑魚精肚皮痛得大喊大叫,趴在地上打了十八個滾,“嘩”地壹聲,吃下去的餛飩面都吐了出來。老太婆拿起拂塵朝地上壹拂,餛飩面變成了壹根鐵鎖鏈,把黑魚精鎖牢了。原來,這個老太婆是觀音娘娘的化身。
觀音娘娘把黑魚精帶到大井巷裏,將它鎮在大井底下。黑魚精向菩薩求情,觀音娘娘說:“妳為非作歹,禍害百姓,若要出來,除非井頭現天光。”原來這大井與別的露天井不同,是圍在房子裏的內井,終年見不到陽光。誰知有壹年,杭州來了個新知府,夜裏巡視街坊,提燈在大井巷裏走,燈光照到了大井上。只聽井底下“轟隆”壹聲聞響,黑魚精掙脫了鐵鎖鏈,逃出大井,頭也不回的就竄到了西湖裏。
黑魚精怕觀音娘娘再來收拾它,就在西湖中央鉆了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平時躲在深潭裏睡懶覺,只要到了午時三刻,肚皮餓了,就從深潭裏翻身出來找東西吃。每到這時候,湖面掀起層層波浪,湖心旋渦滾滾,漁船、遊船、貨船躲避不及,有的被浪頭打翻,有的被旋渦卷沈,船裏的人被黑魚精吞進肚裏,當了點心。從此,那些捕魚的漁民、劃船的船民,都嚇得不敢下湖了。
壹天,觀音娘娘從蓬萊仙島回南海,路過西湖上空,見湖面上突然升起壹片烏雲,湖水翻滾,波浪洶湧。按下雲頭壹看,才知道是黑魚精逃出了大井,在西湖裏興風作浪。觀音娘娘便來到上天竺寺,向如來佛借來供桌前的壹只香爐。這時候,黑魚精正好竄出湖面,張開巨嘴,口噴白沫,尋找食物。觀音娘娘隨手地起香爐,對準黑魚精頭上壓去。黑魚精見頭頂上落下個東西來,擡頭壹看,見是白衣白裙的觀音菩薩,嚇得連忙鉆入潭底。香爐在空中射出萬道金光,越變越大,只聽得壹聲巨響,香爐口朝下罩住了潭口,把黑魚精鎮壓在西湖底下,永遠出不來了。只有三只香爐腳露出在湖面上。
據說,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爐的三只腳。又因為香爐裏的壹爐香灰倒翻在西湖裏,從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 主要景致
(1)瀛洲島
它是西湖三島中最大的島,面積約七公頃,其中水面積占60%。島基是明萬歷年間錢塘縣令聶心湯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築而成的,島中湖面被橋堤分割成“田”字形,構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清代又對其進行了擴建,東西連柳堤,南北建曲橋,形成了今天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格局。
(2)我心相印亭
“我心相印”是佛教禪語,大家切不要以為是情侶間倆心相印的意思,原來的意思為:“不須言,彼此意會”,也即通常所說的“心心相印”之意。但話又說回來了,如不是“倆心相印”又何來“不必言說,彼此會意”呢。亭前有石欄,憑欄瞭望,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在眼前,廣闊的湖面與遠近景色也歷歷在目。
(3)九獅石
先賢祠之前,九曲橋畔,正面壹塊大石,名“九獅石”上有九只形態各異的獅子, 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很有意趣。兩邊各有壹亭,右面壹亭為三角亭,造形別致,名開網亭,取開網放生之意;左面壹亭為四角亭,名“亭亭亭”,取明代聶大年詩“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
(4)竹徑通幽
過三亭往右,壹堵矮墻,墻上4個嵌花漏窗,中間壹個月門,將墻後景色遮隔起來, 但遮而不斷,隔而不絕,透過漏窗,墻外千竿翠竹,自有畫意。遊人想探個究竟,可自月門步入佳境。因此月門之上清康有為題“竹徑通幽”。
(5)先賢祠
遊人自湖濱趁船至“小瀛洲”登岸,迎面壹座建築,原是“浙江先賢祠”,奉祀黃宗羲、呂留良、杭世俊等人。
(6)李衛祠 大致範圍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局部湖面暨三座瓶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 (1)石塔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浚湖築堤期間,所在位置不是今天三塔的位置。
南宋鹹淳《臨安誌》卷三十六:“西湖三潭,土人相傳,雲在湖中”。
清雍正《西湖誌》卷三:“東坡留意西湖,極力浚復,在湖中立塔以為標表,著令塔以內不許侵為菱蕩。舊有石塔三,土人呼為三塔基。南宋舊圖,從南數,湖中對第三橋之左為壹塔,第四橋之左為壹塔,第五橋之右為壹塔。”
(2)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
明《西湖遊覽誌》卷二:“國朝弘治間,按察司僉事陰子淑為諸生時,曾遊入寺,廉得眾僧之奸。及為秉憲,甚厲,時寺僧倚怙鎮守中官,見任官長及卿士大夫以酒肴人遊寺者,杜門不容,陰乃發其奸事,立毀之,並去其塔。”
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歷三十五年,錢塘令聶心湯請於水利道王道顯,用蘇公法卷取葑泥,繞灘築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又於舊寺基建德生堂。三十九年,令楊萬裏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遂以德生堂增葺為寺,復舊湖心寺額。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3)明末清初,湖心寺再毀,後李衛主持修建。
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後為曲橋,三折而人,為軒三楹,又接平橋,為敞堂,進為層樓,環池植木芙蓉,花時爛若錦繡。增修十八景所稱‘魚沼秋蓉’謂此。”
清雍正《西湖誌》卷三:“池上構亭,恭懸禦書匾額,復建小亭於池北,以奉禦碑。內置高軒傑閣,平橋三折而人,空明窅映,儼然湖中之湖。” 建國後,這裏經歷了風雨的洗禮。
《西湖風景園林——1949至1989》:三潭印月,解放初,東北面、東面和西南面都有遊船埠頭。壹上東北角埠頭,就有‘小瀛洲’石牌坊、浙江先賢祠等。先賢祠前有九獅石立於橋旁水際。過小瀛洲牌坊順橋前進,有‘開網亭’、‘亭亭亭’,再西有 卍字亭。亭對面橫著花墻,中開洞門,門額為康有為題字‘竹徑通幽’。進圓洞門通‘閑放臺’、‘壹寄樓’。 沿花墻前園路再西過橋,即人稱島中有島的三潭印月中心點。這裏有亭建在十字路口,石柱上刻有日偽時期杭州市長的題聯,亭西原有關帝廟(即永明禪院)等。再西過橋即‘三潭印月’碑亭,過碑亭即‘我心相印’亭,亭前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取鼎足之勢。”
1953~1955年,采用竹籠灌石填基,拓寬湖岸,駁自然式湖坎,在關帝廟前辟建金魚池。1958年,因臺風侵襲,柱架傾頹,拆除已黴爛無法修理的卍字亭,並在亭基上改置花壇。1959年改建浙江先賢詞,拆去三面磚墻,建成回廊,設置靠背坐凳。拆除關帝廟,新建“迎翠軒”、“花鳥廳”,開設商店、茶室和接待室,填平迎翠軒前金魚池,擴大為草地。鑿去十字路口亭柱上日偽市長的題字,改建“我心相印”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小瀛洲石牌坊被砸毀,閑放臺關閉,30多個觀賞荷花的品種散失殆盡,雜草湮塞,景色雕零。
1971年,改建九曲橋橋面,石柱改用鋼筋混凝土,原有木欄桿改用鋼管,並將橋面升高20厘米左右。
1972年,在原浙江先賢祠北添建水泥平臺,兼作遊船埠頭之用。
1973~1977年,島內、外湖岸,砌成自然式疊石,補植花木,改鋪石板園路。東北角新建“皺月廊”,大修“閑放臺”等園林建築與生產用房。
1979—1982年,翻造“竹徑通幽”花墻,恢復拆去多年的“扇面亭”,改建“我心相印”亭,移去亭前遊船埠頭,遷至“扇面亭”近旁,亭前增鋪石板平臺,鏤花欄桿。從島外運進大量土方填高地面,全島平均增高50厘米左右,改變原先低濕狀況。
1983—1984年,改建和添建島上公***廁所等設施。
1985年,開始整修花鳥廳、回廊、鋪設電纜,添加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