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1,現代的潛艇是用什麽作為動力的呀?

1,現代的潛艇是用什麽作為動力的呀?

是以核能為動力:

核潛艇就是以核動力為推進動力的大型潛艇。水中排水量可以達到萬噸以上,下潛深度為300-500米,水下全航速度為20-30節,水下續航能力為20萬海裏,自持力達60-90天。

作為戰略打擊力量,核潛艇可以裝備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或飛航式導彈。按武器裝備可以分為魚雷核潛艇和導彈核潛艇。

世界上第壹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魚”號,是在1954年1月24日開始首次試航。首次試航即顯示了核潛艇的優越性,人們聽不到常規潛艇那種轟隆隆的噪聲,艇上操作人員甚至覺察不出與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別,它84小時潛航了1300千米,這個航程超過了以前任何壹艘常規潛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魚”號和幾艘常規潛艇壹起參加反潛艦隊演習,反潛艦隊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組成。在演習中,常規潛艇常常被發現,而核潛艇則很難被發現,即使被發現,核潛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擺脫追擊。由於核潛艇的續航力大,用不著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襲擊。

早期的核潛艇均以魚雷作為武器。以後由於導彈的發展,出現了攜帶導彈的核潛艇。核潛艇安上導彈之後,便出現了兩種類型:壹類是近程導彈和魚雷為主要武器的攻擊型核潛艇;另壹類是以中遠程彈道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又稱戰略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主要用於攻擊敵水面艦艇和潛艇,同時還可擔負護航及各種偵察任務。彈道導彈核潛艇則是戰略核力量的壹次重要的轉移。在各種偵察手段十分先進的今天,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方發現,彈道導彈核潛艇則以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成為壹個難以捉摸的水下導彈發射場。

我國第壹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經過三年航行試驗於1974年8月1日正式交付海軍服役,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核潛艇是集當今世界高、精、尖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於壹身的產物,它涉及到冶金、機械、造船、電子、航天、化工、原子能、兵器等許多工業部門。因此,我國在十年動亂時期、在被封閉的條件下造出了自己的核潛艇,又壹次震驚了世界。現在我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導彈核潛艇,並且成功地進行了水下發射導彈試驗。

中國海軍在現代化建設中,不但重視常規潛艇的發展,而且從50年代末開始就已經有計劃地

使潛艇向導彈化、核能化發展。

1958年6月,我國第壹座核反應堆正式建成並投入運轉,幾乎是同時,負責國防科技的聶榮

臻元帥就開始考慮中國海軍發展核潛艇的問題了。其後不久,壹份由各方面專家起草的報告便上

報中央,提出中國應該發展核潛艇。這份報告得到了中央的批準,毛澤東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

“核潛艇,壹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核潛艇建設從此起步。

根據中央指示,首先成立了以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為組長的四人小組,負責領導核潛艇工程。

隨後,海軍和壹機部***同組建了核潛艇總體研究室,二機部則組建了反應堆研究室,由海軍裝備

部長於笑虹負責協調工作。

中國核潛艇建設事業是從壹窮二白起家的。當時,科技人員手中只有2張模糊的美國核潛艇

照片,這就是他們的全部參考資料。後經批準,海軍相繼組建了702基地、水聲、熱動力等6個研

究所。1959年1月,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成立,統壹領導這6個研究所。這裏匯集了彭士祿、趙仁

愷、夏銅、黃旭華、李毅、孟戈非、連培生等著名科學家。1961年7月,中央軍委批準成立了海

軍艦艇研究院,由劉華清任院長。

1962年,前蘇聯從中國撤走了全部原子能專家,加之我國正經受著經濟困難,為了給原子彈

讓步,核潛艇工程暫時下馬,但保留了壹支50多人的核動力研究班子,繼續從事理論研究和實驗。

1965年3月,核潛艇工程再次上馬,並確定了“先研制反潛魚雷核潛艇,再搞導彈核潛艇”的分

兩步走的方案,同時任命彭士祿、黃緯祿、趙仁凱、黃旭華為核潛艇總設計師,並要求全國兩千

多個廠所院校、上萬名科技人員配合攻關。中國核潛艇進入全速發展階段。據統計,建造第壹艘

核潛艇所需的材料有1300多個規格品種;裝艇設備、儀表和附件有2600多項、4.6萬多臺件;電

纜3000多種、總長90余千米;管材270多種、總長30余千米。

1970年7月17日淩晨2時,我國核潛艇陸上模擬堆開始提升功率,7月30日,試驗達到滿功率,

宣告我陸上模擬堆正式建成。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壹艘核潛艇勝利下水,並開始進行設備安

裝工作。1971年6月,第壹次全艇聯合試驗開始進行,接下來是核潛艇水下啟堆試驗;1971年8月

23日,該艇第壹次以核動力航行駛向試驗海區,進行檢驗性試航。在先後四個階段的試驗中,該

艇先後出海20余次,試驗項目近200個,累計航程6000多海裏。

1974年,我國第壹艘核潛艇--“長征1號”正式加入了人民海軍的戰鬥行列,中國從此昂

首進入了核潛艇國家的行列。該艇首任艇長是楊璽。此後,又有多艘攻擊型核潛艇建成服役。

1985年冬末,中國“長征3號”核潛艇進行了遠洋航行訓練,總指揮是楊璽,艇長是孫建國。在

長達數月的遠航訓練中,該艇穿峽谷、走暗流,並與國外艦船進行巧妙周旋,終於打破了由美

國“鸚鵡螺”號創造的核潛艇最大自持力84天的記錄。1988年,中國核潛艇又進行了極限深潛

試驗,總指揮仍是楊璽,艇長是王福山,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也參加了這次頗具危險性的試

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這兩次試驗既證明了中國核潛艇建造水平是高的,是有作戰能力的,

也為今後的進壹步改進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中國也加緊發展自己的水下核打擊力量。1981年4月,中國第壹艘戰略核潛艇下

水,並於1983年正式服役。其後,該艇又圓滿完成了最大自持力、極限潛深、水下全速航行、

大深度魚雷發射等試驗。1988年9月28日,壹聲驚雷震撼海空,中國戰略核潛艇水下發射彈道導

彈取得成功,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海核威懾力量的國家,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

中有了捍衛國家利益的“殺手鐧”。

中國這樣壹個發展中國家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自主地發展出了核潛艇,這本身就是

壹個奇跡,它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際威望。展望未來,將會有更多、更

先進的中國核潛艇遊弋在藍色大洋之中,成為令任何來犯者望而生畏的“深海猛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