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學意義上,哥特是所謂的蠻族之壹;而在藝術風格上,哥特風格則上升激蕩,同時又優雅纖細;哥特式作為恐怖、黑暗的代名詞則成為小說這種敘事藝術中的壹種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也只是壹種批評術語。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樣在英國,壹類沈湎於人類黑暗陰郁感情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音樂,他們的音樂悲傷、緩慢,他們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復古運動,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壹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壹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壹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裏的絕望掙紮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裏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裏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壹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采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壹,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壹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壹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淩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征。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壹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壹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沈郁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壹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壹樣它更是壹種生活態度,哥特是壹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壹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壹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百科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裏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壹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範。這完全歸公於Ann 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範圍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