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中國文化對中國和世界有什麽影響?

中國文化對中國和世界有什麽影響?

我們應該塑造什麽樣的民族文化性格?——這是今年4月,中國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廖克斌教授應新紀元學院學術論壇之邀,發表演講的題目。

同時也是浙江大學與宗合辦的“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研修班”導師的廖克斌表示,馬來西亞華人因為對母語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堅持,也傳承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包括與人相處的風俗習慣)。

但他強調,“我們應該塑造什麽樣的民族文化性格”是針對中國大陸的,而由於生活背景不同,馬來西亞華人未必能接軌。他還指出,馬來西亞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華人仍然深受父輩的影響,仍然無法擺脫農民的性格。

總之,具有農民性格的人要努力保持重德的傳統,註重擺脫奴性;大力加強理性,盡可能避開物理屬性;自覺補血,但要警惕野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壹個民族的民族特征主要體現在文化特征上(包括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為人處事風格等。).另外,膚色、種族都是表面的、次要的。”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對內,它代表著壹個民族的特征,影響和制約著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待人接物的風格。對外反映壹個民族的風貌,影響其他民族對它的印象,影響相互之間的關系。”

在廖克斌看來,生活方式(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上層建築)是決定文化性格(意識形態)的最重要因素。換句話說,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主要是由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決定的。

他說,世界上的源頭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和商業文化。現在分別以中亞文化、中國文化、歐美文化為代表。

“遊牧文化的特點是血腥,但缺點是可能趨於野性;農耕文化的性格是以德為本,但其缺點是可能傾向於奴性;商業文化的特點是理性,缺點是可能傾向於物質。”

塑造民族文化性格

他承認,中國長期的小農經濟和專制政治是制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現在,我們的文化性格還有很多缺陷,外國人對我們的文化性格還有很多誤解。我們不擅長和外國人打交道。因此,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思考應該塑造什麽樣的民族文化性格,如何從中國的中國人變成世界的中國人。”

“文化性格(包括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為人處事風格等。)根深蒂固,不那麽容易改變。雖然,中國近十年的城市化和市民化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農民變成了公民。雖然他們的身份、地位、外貌、穿著都變了,但骨子裏還是農民的性格。"

對於新時代積極健康的中華文化和國民性的建構,廖克斌認為“理想的策略是:努力保持重視德性的傳統,十分註意擺脫奴性;大力加強理性,盡可能避開物理屬性;自覺保留血脈,警惕野性。”

有人批評年輕人崇尚西方文化,唾棄中國文化。對此,他輕松地說:“與歐美相比,無論是中國還是馬來西亞,經濟文明和社會文明的水平都要差壹些。所以年輕人向往西方的科學、民主、自由。這很自然,沒有錯。”

“我個人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不是文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文化中的壹些觀念已經過時了,比如奴隸意識,女性無法參與政治社會。”

克服缺點就是“進步”

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後,中國壹窮二白,文盲有2億。面對艱苦的生活,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富裕,年輕人難免會質疑:傳統文化合理嗎?有價值嗎?

“即使在文化界、學術界,也有人喊倒‘孔家店’。何況年輕人?”但他強調,文化中的壹些客觀合理的核心價值,如孝、仁、德等,我們不能丟掉或否定。"如果這些價值觀不存在,我們就會失去中國人的民族特色."

簡而言之,任何文化都沒有優劣之分。保存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才是“進步”的民族。

掀起了崇拜狼的熱潮

“近年來,自《狼圖騰》出版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壹股‘狼圖騰崇拜熱’。原因是什麽?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壹是近代以來中國被打落後的痛苦記憶;第二,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第三,現代環保意識。”

“這三個方面,尤其是前兩個方面,可能是當代中國人‘崇拜狼’的主要原因。這裏與民族文化性格有關的主要是第壹個方面,即落後挨打的痛苦記憶。”

“人們認為中華民族深受農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響,過於溫良恭儉讓,缺乏野性。所以古代頻繁被少數民族打敗,近代頻繁被西方列強壓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人太弱小,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現代世界生存,於是呼喚野性,提倡向狼學習。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賈平凹的《懷念狼》和姜戎的《狼圖騰》問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了壹股“崇狼熱”。“我認為有必要喚起原始遊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他們滲透到當代中國的文化性格中,激活其活力。但也有人對此寄予厚望,甚至想讓它成為當代中國的主導文化性格,用它來排斥其他文化性格。我覺得不合適。”

沖動,非理性損失

他說,漢族的特點是有美德,堅持,和沈重的奴性。不僅缺乏血性,更缺乏理性。“現代社會,無論是軍事、外交還是商戰,血還是需要的,但野性無濟於事。近代以來,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還是文化,我們都遭受過沖動和非理性的折磨。所以不能崇尚野性,否則會走上另壹條路。”

通宵看金庸

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廖克斌曾說:“我壹生中唯壹壹次通宵讀書,是讀金庸的書。太好看了!”廖克斌與金庸真正結緣,是因為他為金庸捐贈給杭州市政府的“雲松書店”題詞。

廖克斌說:“金庸的小說信息量很大,很有思想。他的小說融合了各種歷史文化,妳可以通過閱讀吸收基本的文化知識。另外,他的背景壹般都是真實的。至於思想內容,則表現在他融合中西思想價值觀的能力上。”

“金庸早期的作品,包括《劍之書》,體現了儒家文化對防夏的重視。陳家洛壹生中最大的事情就是為國家和民族犧牲。他的中期作品最為精湛,以道家思想為核心,追求個人的瀟灑和自由。令狐沖和笑傲江湖壹樣,壹生灑脫。”

寫人性的復雜性

“他後來的作品,包括《鹿山公爵》,都是用佛教的慈悲來看待眾生的。壹切都是無奈,瀟灑只是壹種空虛。甚至當他寫人性的時候,越寫到後來,惡人(任我行)變成了好人,好人(嶽不群)變成了惡人。後來寫韋小寶,人性更復雜了。”

廖克斌總結道:“金庸小說的根性和血性,體現了傳統文化(儒釋道)的觀念。但他精通中西文化,也註入了西方文化中男女平等、自由戀愛的價值觀。此外,寫《天龍八部》的馮曉,實際上也體現了進步的滿漢平等思想。”

金庸文革時期的《天龍八部》表現了他對“天下第壹”、“壹統天下”的憎惡,深刻地暗指了中國的現實——社會不能搞個人崇拜!

“金庸小說帶來思想上的啟蒙。最棒的是,他成功地把舊的藝術形式(武俠小說)和新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起來了!”望采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