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日本企業管理或是日本制造的論文
探析日本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文化理念吉林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金艷紅東北師範大學經濟學院 高萬東摘 要:日本的企業經營理念即是日本企業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同時作為管理學的成果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它與日本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日本的企業文化,已經成為日本現代企業的壹個顯著標誌。本文分析日本企業經營理念中重視質量與誠信、學習與創新、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結合等特點,及其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結合我國實際狀況探討如何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關鍵詞:經營理念 日本企業文化 誠信 創新意識 憂患意識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00(2010)09(b)-074-02 日本企業將現代化的企業組織管理植根於儒家文化的基礎之上,將東方溫情的靈性“軟件”與西方機械的理性“硬件”最佳配置,形成了壹種寬嚴並濟、剛柔兼備的管理文化。日本重視企業管理中的文化建設,重視對員工灌輸企業的經營理念,重視科學管理,特別是註重文化與管理的嫁接。 1 日本企業文化中的“和”與“忠” “和”是日本企業管理中的行動指南,它是日本高效能團隊精神的基礎。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日本的員工具有較強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日本的企業管理者也特別重視這種意識的培養。在日本,雖然公司的工作壓力很大,但仍有很多的飲酒會、懇談會,不僅人人都會積極參加,而且每個人都很註意將自己融入集體中。他們把這種團隊精神也滲透到企業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另外日本企業重視員工的忠誠,傳統的“三大支柱”也是這壹文化的體現。雖有人提出“三大支柱”使日本企業老化,但即使是今天,日本社會中仍有很多大手公司將不主動裁員作為壹個基本準則。很多日本人現在也仍然認為“終身雇傭制”使職工對企業產生忠誠意識,使日本企業擁有了壹支世界上最忠心耿耿的職工隊伍。同時,職工在同壹企業內長期就職,使管理者十分熟悉職工的情況,有利於協調勞資關系。在日本,評價員工的首要標準是對企業的忠誠度,甚至超過個人能力。中國企業界的精英們熱衷於在個人簡歷裏堆砌不同公司的經歷,似乎職業經歷越豐富個人能力就越強,在日本這卻是職業生涯大忌。跳槽不是不可以,但在下壹次應聘時壹定要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為在日本企業家眼中,壹個對以前公司棄若敝履的人,絕對不值得信賴。 2 在經營理念中的“誠”文化日本企業壹向重視誠信的經營理念,強調通過優良的產品、周到的服務來回報和服務社會,從而贏得好評,延續企業的生命。他們往往用廠歌、廠訓等方式來表現這種經營理念,並時時刻刻向員工灌輸,使之成為座右銘。在日本企業見學、考察,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對產品質量壹絲不茍的態度。為了確保產品質量萬無壹失,工廠不惜重金購置多重檢測設備,層層檢控,每個工序都有工人層層檢查把關,即使是簡單的日用品的生產,標準之嚴格使人感到似乎是在生產壹種高精密儀器。松下有壹句名言:“客戶是我的親家”,把每天所經營的商品看做是自己壹手拉扯大的女兒,女兒的婆家就是顧客。由此可見,日本企業格外註重客戶的利益,對服務質量要求很高。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質量也是壹個民族的生命。雖然日本對質量問題處理得非常嚴格,近年來還是出現了壹系列的商品召回事件。有學者指出日本制造質量下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日本這壹代的國內制造業從業者。他們認為戰後創造經濟奇跡的上壹代日本制造業從業者的確是真正的精英和創業者,是他們創造了“日本制造”的質量神話,而新壹代日本制造業從業者已遠不如上壹代那麽兢兢業業。此外,也有壹些人把責任推到美國式的管理方法上,包括中止傳統的“終生雇傭制”。富士通就宣布不采用根據職工表現來定薪的制度,理由就是這種做法傷害了士氣與團隊合作精神。 3 日本企業的憂患意識與節約之道日本企業對憂患意識的渲染、灌輸由來已久,有人說這是長期的自然條件形成的國民性格。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經常向國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機,諸如資源匱乏論、生存危機論等,以激勵國民奮發圖強不甘落後的憂患意識。日本的憂患意識中存在不必要的過度抑郁及排外情結,這當然是不可取的。但日本在“崛起”以及經濟發展“好景氣”時,往往少見熱火朝天的宣傳和大張旗鼓的自我頌揚,反而是愈加冷靜、謹慎的自省與憂患,這無疑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日本企業非常重視資源的重復循環使用,積極實行廢料垃圾的分類回收和再利用。如NEC電器公司要求配套產品供應商按便於再利用的方式設計產品包裝,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科學計量、精確地進行能源分配。日本的汽車產品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就在於它的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低,這不能不說也是日本民族的這種固有觀念起了很大的作用。進入21世紀,資源問題成為世界性的課題,這壹方面沒有被日本企業家遺漏。很多大公司在產品節能方面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雖然投入增加了生產成本,但從長遠看這也是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和軟實力的增長。紙張是印刷過程中最大的廢料之壹,每天所浪費的實在太多,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有效的是廢紙回收。在日本,有壹所專門回收廢紙進行再生的公司,分別由須田商店株式會社、大和板紙株式會社及大三興業株式會社三所公司所組成。起初促使它們合作的原因是它們有壹致的理念,認為若能過把產生的廢料再生,用於本身的行業上,環保之余,更能節省成本。 4 學習精神與“復合創新戰略” 日本優秀企業所采取的創新戰略既不是純粹的“自主創新戰略”,也不是純粹的“模擬創新戰略”,而是壹種“ 復合創新戰略”。日本是發明大國,日本人的學習欲望強烈似乎也與他們的憂患感有關。他們常講: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缺乏,唯有靠人的頭腦和雙手去謀生。因此,只有比別人做得更好、更新的產品才能賣得出去。” 日本創新研究費用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達到3%左右, 74 《中國商貿》 CHINA BUSINESS&TRADE Management 經管空間往往是歐美企業研制出新技術不久,日本企業就用巨資購買,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化吸收,而且其產品無論在品質還是價格上往往都優於歐美的競爭對手。這也說明了日本人創新的壹個態度:對於任何壹個產品,壹定要挖掘出其最大價值,在某壹個領域中,不成為該領域最優秀的企業誓不罷休。雖然發明的原創未必在日本,但是日本人最後會將其不斷改進完善,進而開拓市場。 5 強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壹與西方企業僅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奮鬥目標不同,日本企業文化蘊涵著強調追求經濟效益和報效國家的雙重價值目標。松下幸之助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企業人壹定要盡企業人的本分,為提高社會生活的品質和追求世界文化的繁榮而奮鬥”的企業使命。松下公司員工每天上下班前全體肅立,放聲背誦“松下精神” —— 產業報國,光明正大。正是由於長期以來壹些傑出的企業家的積極倡導和實踐,形成了日本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文化傳統,為日本躋身世界經濟強國奠定了基礎。日本大公司都與政府的扶持有關,其員工有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認為公司是社會的壹部分,強調企業對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所負的責任。這種產業報國的理念也促使企業走內涵式、科技型、節能型的高效低耗的發展之路,而不是追求低效高耗的外延式發展,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松下在2003年就實現了電器產品無氟化目標,這既是為了實現聯合國提出保護臭氧層的目標,也是為了更早占領未來市場。日本企業開發出很多環保產品。日本企業已經掌握了從回收塑料瓶中提取樹脂的技術,使作為飲用容器的塑料瓶得以再利用。 目前,為了解決鋼材供應日趨緊張的問題,日本企業開始計劃用木材來建造高層大廈。木質大廈能夠減少環境負擔,加工、組裝乃至將來的拆遷都比使用混凝土簡單,且整個過程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拆除後的木材還可以再利用。豐田汽車公司工廠汙水處理池的最終排放環節竟然被當作壹個養魚池,裏面養了很多漂亮的鯉魚。隨著能源資源和環境矛盾的日益突出,解決好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特別是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問題,是今後面臨的壹項重大課題。 6 加強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1)相對於日本而言,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大中國”,但我們過去片面宣傳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計劃經濟模式搞了多年,使企業養成了吃大鍋飯的思想。特別是養成了使用資源的大手大腳習慣,缺乏憂患意識。30多年來的改革逐漸打破了大鍋飯,初步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但企業憂患意識並沒有真正形成。 (2)在引進和學習外國技術特別是創新方面,我們應學習日本企業文化中的創新意識,在企業中形成學習、創新、發展的文化氛圍。我國自1978年起實行改革開放,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引進國外資金,但引進的多,真正能消化吸收並從而創新的少。比如我國雖然是“手機”出口大國,但我們的“手機”的關鍵部位—— 機芯仍是外國造,以至於手機出口創匯多,但錢卻被外國人賺了。 (3)日本企業文化倡導家族意識和團隊精神,我國企業倡導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但為什麽日本企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了巨大成功,而我國企業卻沒有獲得應有的成功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深思。除體制方面的原因外,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還沒有形成我國自己的企業文化,沒有形成把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結合並擰在壹起的企業理念,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眾誌成城的企業精神。 (4)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是企業文化形成的關鍵。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不能僅僅把員工招聘吸引優勢人才就看作成功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做到“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除了人力資源的常用技術手段外,還要把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把企業文化中“最大限度地流動、消滅浪費、尊重人才”的核心內容貫輸到員工的思想之中,表現在其行為上,這是企業文化形成的關鍵。 (5)企業內教育是企業為提高所屬職工的司職能力而在企業組織進行的教育訓練。理論和實踐表明,企業內教育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及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但是,中國企業內教育的狀況卻很不如人意。企業內教育的衰弱極大地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企業的不發達反過來又削弱了企業對企業內教育的各項支持,致使企業內教育愈加衰弱,形成壹個惡性循環。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學習和借鑒日本企業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將其有機融合在我國的企業管理中,逐漸建立起富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和我國經濟的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