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是利用壹定的栽培技術使頭季稻收割後稻樁上的休眠芽萌發生長成穗而收割的壹季水稻。農民稱之為“抱蓀谷”、“秧蓀谷”、“二抽稻”、“二道谷子”和“秧蓀”等。
再生稻的適宜地區為≥10℃積溫在5150~5300℃左右。種植再生稻,首先要選用適宜品種,全育期與汕優63相當或略長3天;適時早播,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4~15℃時就可栽插,促進中稻早熟,為再生稻早發苗、早抽穗開花奠定基礎。當休眠芽伸出中稻莖鞘1~2厘米收割中稻,四川、重慶和貴州等地中稻收割距再生稻成熟只有60天左右,中稻留樁高度以33~40厘米較為合適。廣東、廣西和湖南等地,中稻收割距再生稻成熟有80~90天,中稻留樁高度以20厘米左右較好,主要利用下位芽穗大產量高的特點。發苗肥在中稻收割後應搶時間施用,每公頃施用尿素75千克,大肥田或中稻收割時葉色濃綠、莖稈粗壯的稻田可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