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10月之所以會少10天,跟羅馬教皇在當年更換紀年方式有關。
在凱撒時代,按照當時的計算,每年時間是365天零6個小時,每四年(4X6=24)就差出壹天。所以凱撒推出了新歷法,在冬至慶典的第10天召開了新歷法的頒布大會,決定以當天為新年的開端。(12月22日+10天=1月1日),正好是如今的元旦。
月份就是按照單數月為大月31天,雙數月小月30天;把凈化節的2月扣除去1天,就正好是365天了;且每四年2月要復原壹天,就是閏年的366天。這個歷法就是著名的儒略歷。
後來為了紀念羅馬帝國的開創者,凱撒的侄孫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忌日8月,所以又給8月加了壹天(30+1=31),這也就是所謂“七月大,八月也大”的來源。
所以為了彌補這多出來的壹天,可憐的2月又給扣出去1天(29-1=28),所以2月的平月是28天,閏月是29天的歷法繼而誕生了。這個看似完美的歷法實行了壹千六百多年。直到歐洲人發現,本來3月20日的春分偏到3月10日去了。
所以,當時的教皇格裏高利和天文學家阿羅伊修斯發現,壹年的精確時間應該是365天5小時49分,而儒略歷以每年365天6小時為基準。這差的11分鐘X128年=24小時,誤差就已經有1天了。
如果要重新計算的話,閏年需要減少,格裏高利決定每400年取消3個閏年,這麽計算的話,每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
因此,在1582年的10月4日,教宗格裏高利正式頒布新歷法,為了彌補儒略歷壹千五百多年來10天的誤差,宣布從第二天開始刪除10天,直接跳到10月15日,這就是這10天會神秘消失的真相。
農歷的來源:
古代用月亮的陰晴圓缺記月,把每年入春的第壹個圓缺定為正月。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均分壹年的24節氣被構建得非常好,我們以冬至春分最中間的立春作為壹年的開端,就形成了陽歷系統。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子醜寅卯就依賴於此。
但是陰歷和陽歷按照之前說的是不搭調的,所以為了保證每個正月都出現在立春附近,所以歷朝歷代都要屢次修訂歷法,及時增加閏月,依然架不住歲月更叠。
於是在崇禎年間,湯若望等壹票西方傳教士就編纂新歷,並翻譯伽利略、哥白尼、開普雷的天文著作。明朝滅亡之後,清代就將這個歷法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就是中國現在用農歷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