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粵港澳大灣區聚合全球創新資源基金會
第壹,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完善,產業門類豐富,為全球創新資源在灣區聚集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如廣州開發區近三年引進鐘南山、石等高端生命科學人才50余人,高端生物醫藥產業項目近30個,產值超千億元。
二是產業創新平臺不斷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在港、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有8個國家級高科技園區和16個863基地,在利用內資、吸收外資、擴大城市經濟效益和規模方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時,這裏有200多所大學和200多萬大學生,包括HKU、HKUST、HKCU、CUHK和華立等著名大學。
第三,跨界創新的核心走廊已經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可試點建設“鼓東北科研開發區-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科技園-福田保稅區-深圳南山科技園-深圳前海科技金融區-東莞松山湖高科技園區-廣州科學城”跨境創新核心走廊。
第四,創新人才聚集現象持續出現。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優化和改善的營商環境促進了人才的集聚。作為灣區重要的核心城市,以廣州、深圳、東莞為例,2018年分別新增40.63萬、49.83萬、65.438萬+05.2萬人,占2018年廣東新增常住人口的22.9%、28.2%、8.59%。特別是深圳計劃引進超過10名諾貝爾獎科學家,設立超過10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建設超過10個海外創新中心。
2粵港澳大灣區缺乏全球創新資源的聚集
壹是灣區科技資源現狀沒有梳理,沒有制定路線圖。由於灣區產業同構現象突出,城市間競爭加劇,灣區存在三個獨立的關稅區,使得灣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於創新資源的整體聚集和創新鏈、產業鏈的布局。
二是存在“卡脖子”問題,需要突破。通過系統分析灣區重點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在技術約束明顯的領域和環節,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
第三,復雜多樣的合作分工體系沒有建立起來。灣區企業大多熱衷於貼牌生產,產業技術進步仍依賴國外,科技含量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相對較少。
四是企業資源整合者的作用有待加強,促進科學家實驗室與企業家的溝通渠道,推動更多科研人員參與灣區產業發展,加快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脫節,提高高校學科方向與地方主導產業的契合度,為灣區註入活力。
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創新資源聚合倡議
壹是繼續推進灣區產業創新生態圈建設。要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形成人才流、技術流、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創新網絡,實現復雜的創新空間分工。相應地,它還需要建立高科技產業網絡、創新基礎設施、空間載體和平臺網絡以及全球創新價值網絡。突出產業鏈前後尤其是上中下遊“隱形冠軍”和行業巨頭的逐漸聚集,有利於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
識別創新種子企業,通過孵化器促進有潛力的初創科技企業和創業團隊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逐步成長壯大。壹方面,這些為東莞帶來了許多重大項目,為產業創新生態圈建設註入了新動能。同時,這些重要創新資源的集聚也形成了吸引基礎科學技術的基礎,大學、風險投資和R&D機構的形成和發展進壹步完善了生態圈。
第二,推進多層次互聯科研機構網絡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需要集聚創新要素,也需要建設壹批高水平的大學、科技基礎設施、科研院所、實驗室和科技工程中心。特別是爭取布局更全面的國家科技中心(如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設備、秦天計劃綜合研究基礎設施等。)和國家實驗室(再生醫學與健康、人工智能與神經網絡、新能源與新材料)。
粵港澳大灣區能夠聚合全球創新資源,構建適宜的創新環境,離不開政府、企業、高校的水平和努力,任何壹方的不足都會影響整體。這意味著,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不斷構建科研機構網絡,通過聚合全球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科研機構到大灣區合作發展,進壹步布局創新鏈、產業鏈、技術鏈。
第三,構建開放的創新合作機制。在壹定程度上,灣區開放式創新的突破是由於大學、政府和企業對新技術應用的推動。因此,灣區的創新是大學、企業和其他相關機構的復合系統,相關的優惠政策有助於提升創新能力。如果在高科技人才的所得稅制度上有更大的突破,將會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在灣區工作和生活。
同時,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對外交往便利的優勢,加強與海外高科技園區、壹流大學的合作,通過鏈接這些高端創新資源,打造產業高地。特別是創新粵港澳大灣區與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科技人員合作,可以更加方便房地產行業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
第四,培育和拓展更多的創新主體。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更多的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和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企業是創新的重要力量和最直接的推動者。突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政策和服務,有助於企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壹輪經濟增長點和新引擎。
圍繞創新主體所需的產業創新服務公共平臺建設,特別是在校報企業的初創和成長過程中,加大對這些企業急需的技術研發、工藝流程升級、核心技術集成、產業配套和技術支撐的支持力度,進壹步激活企業活力,為灣區進壹步發展提供力量。
第五,以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營造宜居的空間環境。粵港澳大灣區宜居適度的人文環境是創新資源最重要的支撐,生態、教育、醫療、交通、休閑等配套設施的進壹步完善是必然要求。
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我們將進壹步構建國土空間協同開發保護體系,完善灣區生態安全格局,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沿江林草資源、濕地和海岸線的保護力度,營造宜居生態空間。我們將進壹步強化高質量公共服務設施優化發展的原則,通過建立和完善高質量的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交通系統,為灣區的企業和人才提供高質量的保障。(林顯揚,談華麗,2019)
在全球經濟中心加速向東亞轉移的過程中,或者更準確地說,在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將是中國的傑作,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