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粵語走的意思,通濟指的是通濟橋。
卻說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園附近以前有壹條河通濟河,河上有壹條橋叫“通濟橋”。河現在沒了,橋還在,每年這壹天,人們都到這裏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五,佛山四鄉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200多年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續著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著“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蔽翳”是粵語方言,意指憂愁、衰氣。)行通濟每年的正月十五,佛山人都有壹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通濟橋始建於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距今400多年。被稱為佛山舊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國後通濟橋被拆,但行通濟的習俗不變,人們每年仍不約而同地走過橋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順應民意重建通濟橋,以延續行通濟的習俗。
據記載,通濟橋始建於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開始是木石參半的拱橋,建成時,取名為“通濟橋”。因為橋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湧的上遊,正好是河湧的出口,當朝的戶部尚書李侍問回到佛山時,發起募捐修橋。在建橋時,他征求了鄉中父老和河湧下遊的各鄉父老的意見,用木石參半的方法,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於阻塞下遊的流水,利及眾人。
“行通濟,無蔽翳”這種說法在何時盛行?《行通濟》壹書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間,行通濟之風日趨旺盛,每到正月十六。從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戶,攜子帶女,手舉紙制風車、風鈴、小花燈,擁到通濟橋邊,再繞道回家。”“蔽翳”是指憂愁、衰氣的意思。“蔽翳”是廣州方言,亦作“屃”。其意為氣悶之外,還有陰暗困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