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丹東壹號的身份確認

丹東壹號的身份確認

2015年11月4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開“丹東壹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專家論證會。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單位各個領域的專家,在聽取匯報、考察出水文物、質詢討論後,確認遼寧丹東港海域發現的“丹東壹號”沈艦應為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磁力數據 確認艦體體量

通過磁力儀物探的科技手段,測算出“丹東壹號”沈船鐵質遺物的體量約為1600噸,而資料記載超勇艦是1380噸排水量。致遠艦排水量為2300噸,因炮火的摧毀和後期打撈折損了壹些鋼材,還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質的體量。因此,目前的“丹東壹號”的水下艦體1600噸與致遠艦的現狀是相匹配的。而考古隊在2015年獲得壹張日本所繪“黃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圖,明確標註出致遠艦、揚威艦的沈沒位置。其中致遠艦的位置,與目前“丹東壹號”的位置最為接近,誤差不大於1000米。

艦體結構 發現致遠艦獨有的穹甲鋼板和方形舷窗

資料記載:致遠,穹甲巡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於1887年完工。雙桅、單煙囪,穹面裝甲2至4英寸厚。本次水下調查發現殘存的穹甲鋼板,與致遠艦的穹甲防護結構吻合。此外,發現的多個方形舷窗(上圖)與歷史照片等資料對比顯示,這種方形舷窗只安裝在致遠艦上,成為識別致遠艦的重要標誌物之壹。

武器裝備 與致遠艦匹配

“丹東壹號”目前發現的武器裝備武器裝備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

米炮彈、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以及大量的彈藥,尤其是發現保存完整的魚雷引信,與致遠艦的裝備壹致。而超勇艦上沒有配備57毫米炮彈、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和魚雷。

“致遠”文字款識的制式瓷盤

水下考古發現了3件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定制瓷盤,中間為篆書“致遠”;壹把與瓷盤配套使用的銀勺,勺柄

也印有致遠艦的徽標。 瓷盤碎片打撈出水後,考古隊員們進行了拼接復原。經過考古隊員仔細辨認,在盤子中間出現了篆書“致遠”字樣,同時在瓷盤邊緣還有致遠的英文名稱。

據此次水下考古周春水領隊介紹,致遠艦和靖遠艦這兩艘姊妹艦是由英國公司設計建造的,配備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別定制。靖遠艦的壹組餐具目前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盤子中央部位就標明船名“靖遠”。以此作為對比,最新發現的瓷盤碎片經過拼接後,在盤子中央出現的相同字體的“致遠”標記,就成為了鎖定致遠艦的鐵證。

發現壹:“丹東壹號”發現文物均指向致遠艦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丹東壹號”沈船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告訴記者,目前通過詳實的考古調查及實物證據,初步判斷其身份為致遠艦。

周春水說,通過此次考古資料,結合磁力物探成果、歷史資料,“丹東壹號”的性質已經指向清代北洋水師致遠艦,考古隊在本次調查結束後將對所有資料與文物進行分析與研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論證,力求得出科學結論。

考古人員說,初步認定是致遠艦最直接的證據是三只瓷盤。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崔勇說,在左舷前部未過火處,堆積著散亂的木材,調查隊在此處布了兩個小探方發掘時,發現了帶“致遠”篆書的瓷盤碎片。

其中有兩只瓷盤有篆體的“致遠”二字,另外壹只殘剩壹枚碎片,卻留有壹個篆體的“致”字。

負責配合考古人員進行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項目的丹東港集團執行總裁黃梅雨說,2013年丹東港集團在開發丹東海洋紅港區時,在新港清淤過程中發現水下有異常磁力顯示,可能是存在沈船。這壹片海域正是當年大東溝海戰的戰場,打撈當年沈船也是丹東人多年的心願,丹東港迅即邀請文物部門介入進行調查,2013年11月調查工作正式開始。

這艘沈沒戰艦位於丹東港的西南方向10海裏的距離,所處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間。

由於在海戰中受損嚴重,以及後續的多次破拆,沈艦整體保存狀況不好,鋼板、鍋爐零件發現時已被拋離原來位置,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不存在完好的艙室,下面的機艙仍被埋在泥沙之下。

“從目前調查情況看,‘丹東壹號’船體僅剩下穹甲之下的部分,依稀能夠看出當年戰艦的原形。”周春水說。

發現二:出水120多件文物包含豐富歷史信息

2014年8月,“丹東壹號”進入第壹期重點調查階段,通過抽沙,清出長達50米、寬10-11米的艦體,表面的外部輪廓大部分出露,並發現壹門十管格林機關炮及少量彈藥、部分陶瓷器及主炮炮管殘片。

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沈船進行重點調查和打撈,海上歷時67天,大批文物陸續出水,對解開這艘沈艦的身份謎團起了重要作用。

周春水介紹,此次對“丹東壹號”水下考古調查,***發現水下文物60余個種類,計120多件,還包括60多枚銅錢,涉及船上構件、武器、個人物品三大類。

“我們還發現了壹段皮帶、鞋墊、梳子這樣的物品。”周春水說,這些物品都損壞嚴重,已經無法判斷所屬的主人,但120年後仍能夠重見天日實屬不易。

在2014年的水下調查中,考古人員對這艘沈船的身份鎖定在“致遠”和“超勇”之中。這次水下調查中發現的152毫米、57毫米、120毫米炮彈是致遠艦所有而超勇艦沒有的。

發現三:壹些文物歸屬待考證能否打撈出水尚不確定

壹枚刻有“雲中白鶴”的印章從“丹東壹號”出水重見天日,吸引了各方關註,有人認為這就是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周春水告訴記者,“雲中白鶴”印章尚不能被認定為鄧世昌的私人物品,確定其所有者仍需進行嚴謹的考訂工作。

崔勇說,致遠艦上的將士素質都很高,許多都有留學經歷,不排除是其他將士的印章。

致遠艦能否打撈出水重見天日呢?“目前只是進行考古調查,還沒有進入發掘打撈階段。”周春水說,打撈壹艘沈船,有著嚴格復雜的程序,目前所做的僅僅是開始。

“南海壹號”從發現到打撈出水,其間耗時長達四五年時間,方案也多次修改。崔勇說,打撈致遠艦不是技術或是資金的問題,打撈的整盤計劃並不在此次考古調查工作當中。

“我們知道致遠艦在中國民眾心中有著特殊的心結,雖然很想將其打撈出水,但現在仍然無法確定。”崔勇說。

由於致遠艦就在丹東港航道附近,今後如何保護避免盜撈,也成為了人們關註的壹個焦點。丹東港集團執行總裁黃梅雨說,丹東港已經與公安機關密切合作,制定了保護預案,做好了充分準備,並安排了巡防用的船只,防止出現盜撈情況。

崔勇說,此次考古調查結束後,也將采取回填等辦法,防止有人故意潛水到致遠艦內。

壹些專家指出,致遠艦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其悲壯不屈與英勇頑強,值得景仰與銘記。如果能夠重新打撈出水,可以更好地還原那段歷史,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