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汾陽方言介紹

汾陽方言介紹

所謂雅,是指汾陽方言中保留了相當數量的古漢語書面用語,或古典戲曲中的“韻白”;而且很多單詞的發音都是古音。如:“妳要去哪裏?”“越過那個隔間!”實際上,它要去那裏。再比如“怎麽來的?”“跑步”。這裏的“跑”是指走路而不是騎;真正的跑,是汾陽話裏的“打病”。所謂徐行為去,疾趨運行。汾陽人把天上的星星叫做“西秀”,也就是“星星”,這是典型的古音。未斷奶的嬰兒被稱為“模範嬰兒”;用代乳品餵嬰兒,叫“給”;小男孩叫“侯喜兒”;小孩子的可愛叫“截步”,也有“親他”的意思;“呼”就是“呼”;形容人幹凈、整潔、漂亮,叫“禿腦”,反之:“吹毛求疵”也叫“爆頭”;說人能幹,有本事,叫“骨家”;據說老人依然堅韌,稱之為“奇葩”;粗心、不註意、無意的行為稱為“漏擦不抹”;這篇演講不切題,跑題了。萬裏稱為“六國九州”;講話雖然真假難辨,但也是活潑的,叫“談八件事”也不討厭;壹句話翻來覆去說,叫“老煩疙瘩”;說話做事不在路上,沒有所謂的“不執天下”;說話做事利索,不拖泥帶水,思維敏捷,叫“離閘”;在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在人前炫耀的聰明,叫“笨妖精”;被人叫“惹眼”很煩;疑惑叫“鬼覺”;量詞中的幾個點稱為“壹顆兒”;少得不能叫“屌絲”;大叔叫“蓋伊”;爺爺叫“簡”;阿姨叫“鹿”;我是“妳”;人是“二臘”;不正是“劉戈”;滾動是“聚”;被某個場景束縛,感覺不舒服,這叫“捉”;顫巍巍的叫“格微”;酷而不是冷是“酷刮?”;莫名其妙的挖苦叫“傷害”;用來刷鍋、洗碗、洗衣服的水叫“邪水”,是典型的先秦名;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凳子稱為“床”。漢唐以前,人們席地而坐,“家具”中唯壹的家具就是“床”...

以上不是汾陽方言的全部;還有後來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新詞”?;特別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語,如院子裏的廚房叫“她(讀石,去音)鍋(讀顧,去音)子”,也叫“飯官”,其中有皇家的含義。渣中的燒結物稱為“瓷猴”;煤球叫“各輕(念l io,去音)”;裸上身叫“濕背”、“渾(念洪)柳”;光腳被稱為“濕腳”等等。話雖俗,但不俗,是民俗,屬於民生。至於稱襪子為“冷(讀作li0,平音)板”,這是汾陽人的知識產權。我覺得“冷板”比襪子更貼切。可惜我不是語言、語音、方言方面的專家,以上分析肯定有謬誤,需要方家壹壹指正。

那麽,為什麽要研究和保護方言呢?因為口頭語言作為人類文化的遺傳基因,承載著大量的信息代碼,即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文化、自然環境、歷史、人類血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技術技能、傳統習俗等元素的重要載體。概述了壹系列關於保護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聯合國文件。

方言的研究和保護是否與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相違背?答案是:不會!因為它們的目的和作用完全不同。前者是關於保護多樣性的,聯合國《文化多樣性公約》中已有表述。因此,使用藏、蒙、維、朝等語言進行教學或印刷官方文字;並研究滿文,搶救《水書》和西夏等文字文獻;研究和保護“八大方言”乃至地方方言,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後者是關於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全球化的壹體化。試想壹下,公職人員,包括公務員、教師、企業、幹部,不懂普通話。他們怎麽交流提拔幹部?壹個只會汾陽話的汾商,怎麽和壹個只會閩南話的臺商或者外國華商溝通?只懂方言的外交官要用英語和說中文的外國人打交道嗎?真是醜聞!應該指出,中文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之壹。可見,推廣普通話不僅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也是個人發展的內在需求。

所以我們汾陽人壹方面要大力推廣普通話,另壹方面要研究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汾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