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不是汾陽方言的全部;還有後來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新詞”?;特別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語,如院子裏的廚房叫“她(讀石,去音)鍋(讀顧,去音)子”,也叫“飯官”,其中有皇家的含義。渣中的燒結物稱為“瓷猴”;煤球叫“各輕(念l io,去音)”;裸上身叫“濕背”、“渾(念洪)柳”;光腳被稱為“濕腳”等等。話雖俗,但不俗,是民俗,屬於民生。至於稱襪子為“冷(讀作li0,平音)板”,這是汾陽人的知識產權。我覺得“冷板”比襪子更貼切。可惜我不是語言、語音、方言方面的專家,以上分析肯定有謬誤,需要方家壹壹指正。
那麽,為什麽要研究和保護方言呢?因為口頭語言作為人類文化的遺傳基因,承載著大量的信息代碼,即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文化、自然環境、歷史、人類血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技術技能、傳統習俗等元素的重要載體。概述了壹系列關於保護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聯合國文件。
方言的研究和保護是否與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相違背?答案是:不會!因為它們的目的和作用完全不同。前者是關於保護多樣性的,聯合國《文化多樣性公約》中已有表述。因此,使用藏、蒙、維、朝等語言進行教學或印刷官方文字;並研究滿文,搶救《水書》和西夏等文字文獻;研究和保護“八大方言”乃至地方方言,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後者是關於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全球化的壹體化。試想壹下,公職人員,包括公務員、教師、企業、幹部,不懂普通話。他們怎麽交流提拔幹部?壹個只會汾陽話的汾商,怎麽和壹個只會閩南話的臺商或者外國華商溝通?只懂方言的外交官要用英語和說中文的外國人打交道嗎?真是醜聞!應該指出,中文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之壹。可見,推廣普通話不僅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也是個人發展的內在需求。
所以我們汾陽人壹方面要大力推廣普通話,另壹方面要研究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汾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