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知識:
信息高速公路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始作俑者是美國。其概念是1992年2月美國總統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出的,即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4000億美元,以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NII),作為美國發展政策的重點和產業發展的基礎,倡議者認為,它將永遠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溝通的方式,產生比工業革命更為深刻的影響。而將NII寓意於信息高速公路(ISHW),更令人聯想到本世紀前期歐美國家興起的高速公路的建設,在振興經濟中的巨大作用和戰略意義。
建設國家信息基礎結構(NII),既有賴於全球信息技術的微電子、光電子、聲像、計算機、通信等相關領域的突破進展,也有賴於各國政府根據各國國情所作的決策。美國是在已具規模的有線電視網(家庭電視機通過率達98%)、電信網(電話普及率93%)、計算機網(聯網率50%)的基礎上提出的,構想以光纖幹線為主、輔以微波和同軸電纜分配系統組建高速、寬帶綜合信息而使網絡,最終過渡到光纖直接到戶。由於網絡具有雙向傳輸能力,因而全網絡運行的廣播、電視、電話、傳真、數據等信息都具備開發交互式業務的功能。
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目標是:(1)在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之間進行計算機信息交換。(2)通過藥品的通信銷售和X光照片圖像的傳送,提高以醫療診斷為代表的醫療服務水平。(3)使在第壹線的研究人員的講演和學校裏的授課發展成為計算機輔助教學。(4)廣泛提供地震,火災等的災害信息。(5)實現電子出版,電子圖書館,家庭影院,在家購物等。(6)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增強國際實力,提高綜合國力。
信息高速公路由四個基本要素組成:
(1)信息高速通道。這是壹個能覆蓋全國的以光纖通信網絡為主的,輔以微波和衛星通信的數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網。
(2)信息資源。把眾多的公用的、未用數據、圖像庫連接起來,通過通信網絡為用戶提供各類資料,影視,書籍,報刊等信息服務。
(3)信息處理與控制。主要是指通信網路上的高性能計算機和服務器,高性能個人計算機和工作站對信息在輸入/輸出,傳輸,存儲,交換過程中的處理和控制。
(4)信息服務對象。使用多媒體經濟,智能經濟和各種應用系統的用戶進行相互通信,可以通過通信終端享受豐富的信息資源,滿足各自的需求。
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關鍵技術有:(1)通信網技術;(2)光纖通信網(SDH)及異步轉移模式交換技術;(3)信息通用接入網技術;(4)數據庫和信息處理技術;(5)移動通信及衛星通信,數字微波技術;(6)高性能並行計算機系統和接口技術;(7)圖像庫和高清晰度電視技術;(8)多媒體技術。
信息高速公路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據美國預計,到2007年即美國建成信息高速公路之際,國民生產總值將因信息高速公路建成而增加3210億美元;實現家庭辦公等將減少鐵路公路和航運的工作量的40%,也相應減少能源消耗和減少能源消耗和汙染;光是汽車的廢氣排放量每年減少1800萬噸,通過遠距教學和醫療診斷,節省大量時間和資金;勞動生產率將提高20%~40%
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信息基礎仍較薄弱。就三大網絡而言,目前全國的電話普及率僅為2%~3%(個別發達地區已達30%~50%)。2000年可望達到8%左右;有線電視網入戶率約10%(大中城市已達30%~50%);計算機的家庭普及率低聯網率更低。若以2020年為目標,要像美國那樣投入2000億美元(約相當於8~10個三峽工程)以上的資金建設NII,技術與經濟、國力與市場、投入與產出等方面都需要認真調查研究,有待於國家決策。為此,國家在“863”高技術計劃中已開始研究我國信息高速公路,以不失進機地制定全國性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