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研發費加計扣除”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有哪些不同?

“研發費加計扣除”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有哪些不同?

“研發費加計扣除”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有哪些不同?

發布者:劉松松律師|時間:2021年01月26日|分類:高新技術 |2688人看過

很多財務人員都知曉,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以下簡稱“高企認定”)以及研發費用加扣除(以下簡稱“加計扣除”),除了可以使企業享受相應稅收優惠、大幅較低稅收成本之外,還可以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不管是省級還是市級的政府補助,金額都非常可觀。

但,在我們開展高企認定或加計扣除業務中發現,很多客戶的財務人員對這兩項業務的不同之處並未有著準確的了解,尤其是在“研發費用”歸集範圍方面,極易混淆,這不僅使得企業無法享受政府補貼,還存在補繳稅款的潛在風險。

為幫助企業合法享受稅收優惠,我們與德盛君安財稅公司總經理王玉震從四個方面整理了高企認定與加計扣除間的不同之處:

壹、技術/財務指標不同

1、研發費比例要求在高企認定中,研發費投入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是壹項硬性指標,而在加計扣除業務中,則無該項規定。高企:根據企業銷售收入的不同,設為三個檔次,分別為5%、4%、3%。加計扣除:無要求。

2、收入要求

與第1項類似,在高企認定中,高新收入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以及核心收入在高新收入中的占比,同樣是壹項硬性指標,而在加計扣除業務中,則無該要求。高企:近壹年高新技術產品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於60%;且,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收入在同期高新技術產品收入中占比超過50%。加計扣除:無要求。3、其他資料要求在其他資料的準備上,高企認定的資料範圍及難易程度,均高於加計扣除。高企:專利證書等知識產權資料,研發項目立項、結項報告,科技成果轉化證明,產品質量檢驗報告,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資料,研發人員學歷結構等,近三個會計年度研究開發費用和近壹個會計年度高新技術產品收入專項審計報告、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等。加計扣除:研發項目立項通知,研發項目立項、結項報告,研發人員人事調令等。

二、研發費歸集範圍不同

在研發費的歸集範圍中,主要涉及人員人工費用、直接投入費用、折舊攤銷費用、調試及試驗費用以及其他費用等,在此,我們挑選主要費用進行說明。

1、人員人工費用在高企認定中,對研發人員的要求更為嚴格,因此,這也是高企認定中進行籌劃的關鍵性壹步,直接影響後期研發費用的分配與歸集。高企: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且,累計工作時間在183天以上。加計扣除:無要求。

(註:為研發活動從事後勤服務的人員不在研發費的歸集範圍之內。)

2、租賃費用

用於研發活動的房屋建築物的租賃費以及後文中的折舊費、長期待攤費用,是造成匯算清繳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明細表》與《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情況及明細表》中研發費金額不同的壹項重要因素。

高企:企業租入用於研發活動的房屋建築物的租賃費可納入研發費的歸集範圍;

加計扣除:企業租入用於研發活動的房屋建築物的租賃費不可納入研發費的歸集範圍。

3、折舊費用高企:用於研發活動的房屋建築物的折舊費可納入研發費的歸集範圍;加計扣除:用於研發活動的房屋建築物的折舊費不可納入研發費的歸集範圍。4、長期待攤費用高企:研發設施的改建、改裝、裝修和修理過程中發生的長期待攤費用,均可納入研發費範圍;加計扣除:任何長期待攤費用均不可納入研發費的歸集範圍。5、其他費用(1)比例要求高企:不得超過研究開發總費用的20%;加計扣除:不得超過研究開發總費用的10%。(2)費用歸集範圍要求高企:人員人工費包括工資、社保、公積金以及外聘研發人員的勞務費。加計扣除:除上述費用外,還包含職工福利費、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

三、政策優惠方式不同

高企:屬於稅率優惠事項。企業自高新技術企業證書頒發之日所在年度起享受稅收優惠,企業所得稅稅率按15%執行;另,在有效期屆滿的當年,在通過重新認定前,其企業所得稅暫按15%的稅率預繳,在年度匯算清繳前未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應按規定補繳稅款。加計扣除:屬於稅前扣除事項。在匯算清繳期間,按照已歸集的研發費金額加計75%填列相關申報表享受稅收優惠。

四、政府資金支持不同

在高企認定、高企復審以及加計扣除中,政府補助在不同省市有著不同的政策規定,通常來講,補助方式如下:高企:固定金額的補貼方式,如,在高企認定通過年度,壹次性獲得40萬元的定額補貼。加計扣除:按比例進行補貼,如,按研發費加計扣除金額的10%進行補貼。參考《山東省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實施辦法》(魯科字[2019]91號)第四條規定:年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企業,按其較上年度新增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費用部分的10%給予補助;年銷售收入2億元(含)以下企業,按其當年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費用總額的10%給予補助。綜上,高企認定與加計扣除在事前籌劃、事中輔導以及事後申報上均存在較多的不同之處,且兩者的本質更是不同。因此,企業在享受政策的同時應註重對政策的理解,既保證通過率又要規避不必要的稅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