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20世紀30年代,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統壹思想”的年代,三民主義被規定為“唯壹正確”的思想,以政權的力量強制灌輸給民眾。但是,“統壹思想”的舉措並未改變多元鳴放的局面,特別是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三大思潮鼎立的格局。張太原的新著《〈獨立評論〉與20世紀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以個案的方式展現了這壹時期中國思想界的這種矛盾、沖突的復雜局面。 第壹,自由主義者並未與三民主義文化相妥協。與既有的認識不同,作者通過分析《獨立評論》對國民黨的實際態度,認為自由主義者在思想上並未與“三民主義文化”相妥協,反而是更鮮明地與它劃清了界限,並且試圖在“哲學”上與之“對立”或“鬥爭”。不過,令自由主義者無奈的是,在思想上可以與三民主義進行“鬥爭”,而在政治上因為“愛國”卻不得不與之“妥協”“合作”。 第二,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會通。作者根據《獨立評論》對中***的態度指出,受社會主義及學習蘇俄潮流的影響,30年代的自由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依然抱有壹定程度的同情。在中***實行統壹戰線策略之後,他們願意與中***直接討論問題,並贊許中***的舉措和主張。這揭示出二者關系既沖突又相容的復雜性。 第三,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並非緊張。作者通過分析《獨立評論》對日本侵略的態度,認為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不是緊張,而是有著自身獨特的民族主義訴求。在他們心目中,自由民主須放在統壹的民族國家之內來實現;民族危亡的時候,民族利益自然是第壹位的。 其實,20世紀30年代,無論何種主義或思潮背後,大都有著非常深厚的或隱或顯的民族主義思想,特別是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外向型的民族主義最終把各種思潮粘合在壹起,結果是三民主義在形式上或名義上成為各方認可的思想,這可以說是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之下最終產生了多元思想的統壹。但是,這種統壹並未使多元消失,各思想派別都從有利於自己的壹面去認識和解釋三民主義,實際上仍是統壹中的多元局面
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