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到底消失了多少?
水庫蓄水後,壩前水位提高近100米,其中有些風景和名勝古跡會受壹些影響。二期工程結束,張飛廟將被淹沒:2006年水位提高到156米,秭歸屈原祠的山門將被淹沒;2009年大壩竣工,再經過三年時間,即到2012年,最終壩上水位海拔高度將達175米,水位實際提升110米,回水將上溯650公裏,直至重慶境內,現有的旅遊景點基本可保存到2003年二期工程結束。2009年整個工程完成後,區內人文和自然景觀將有39處被全部或部分淹沒,約占庫區旅遊景點的百分之十三,應該說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巫峽與瞿塘峽二區由於相對海拔較高,水位只提升80多米,兩岸的群峰陡壁海拔均在幾百米乃至千米以上,除部分古棧道和溶洞將沒於水中外,其它均無大大變化。只有西陵峽區兩段的兵書寶劍峽和牛肝馬肺峽被淹沒。而東段處於兩壩之間的黃牛峽和燈影峽則依然存在,因此,舉世聞名的三峽區段中?quot;神女"依秀,"夔門"仍雄,雖然少量峽景山色將消失,但由於回水上升,同時也會營造近百處新的景觀。白帝城和石寶寨分別成為白帝島、石寶島。許多長江支流形成各種旅遊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和利用。三峽大壩截流,三峽景觀依舊。今後行駛在三峽線上的遊船可建造得更大,遊船的平穩舒適性增強,長江旅遊業重心會有所變化,線路、旅程將含多種多樣,現有的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可能人們不會再為上水下水的優缺點煩惱,遊船公司也不含制定上下水的遊船差價。以三峽大壩為中心的黃金旅遊區將變成長江旅的壹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