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三國演義》主要故事情節

《三國演義》主要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

1、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連年災荒,張角三兄弟在這個時候發動了黃巾起義。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引出了三位胸懷壯誌的人(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三人誌向相投,於是在張飛家中的桃園對天盟誓,約為兄弟。按照年紀,劉備是大哥,關雲長是二哥,張飛是三弟。

2、溫酒斬華雄溫酒斬華雄

董卓當權,把持朝政,?十八路諸侯以袁紹為盟主,興兵討伐董卓。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的時候,被華雄擊敗。華雄敗孫堅、斬鮑忠、祖茂、俞涉、潘鳳四員悍將。袁紹大嘆:“可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壹人在此,何懼華雄!”此時關羽自告奮勇,願斬華雄。

袁紹嫌棄關羽只是壹個弓馬手,如果派他出戰,是告訴敵軍我方無人,喝令將關羽打出。這時候不得不說曹操有識人之明,曹操說,關羽的相貌不俗(在《三國演義》的邏輯中,凡是相貌與常人不同的人,都可以稱為相貌不俗),誰能看出來關羽只是壹個弓馬手呢?於是曹操端了壹杯熱酒為關羽壯行。

關羽說,就先放這兒,等我回來再喝。關羽提著青龍偃月刀出戰迎敵。只聽得外面喊聲震天,不過片刻的時間,關羽就斬了華雄。這時候,酒還是溫的。

3、三顧茅廬

徐庶化名單福輔佐劉備,曹操連吃敗仗。曹操知道徐庶事母至孝,派人抓了徐庶的母親,威脅徐庶。徐庶別無他法,只好離開劉備,來到曹營。徐庶的母親知道徐庶是因為自己離開劉備,憤而自殺,曹操下令厚葬。徐庶感謝曹操厚葬他的母親,但是不願輔佐曹操,於是終生不為曹操獻策。

這就是歇後語,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的由來。徐庶在離開劉備之前,推薦了素有伏龍之稱的諸葛亮。並對劉備說,如果他是螢火的微弱光芒,那諸葛亮就是明月的皓白之光。劉備於是帶著關張二人前往臥龍崗,訪諸葛亮。

第壹次,童子說諸葛亮外出遠遊,劉備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劉關張冒雪前往,見到了諸葛亮的石廣元和孟公威,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留書表達仰慕之情,三人冒雪而歸;第三次,劉關張三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等壹直等到他睡醒。

劉備和諸葛亮暢談天下大事,提出天下三分的觀點。諸葛亮最終願意為劉備出山,匡扶天下。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4、趙雲單騎救主?趙子龍大戰長阪坡

劉備請得諸葛亮出山,接連贏得博望坡、新野勝利。曹操心生忌憚,派大軍來襲。可惜劉備手上的兵力實在太少,不足以與曹操抗衡。無奈之下,劉備只能放棄城池,帶著軍隊轉移。百姓眷戀劉備,跟隨劉備壹起轉移。劉備為了照顧百姓,行軍速度很慢,很快就被曹軍追趕上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劉備妻兒在混亂中走失。趙雲受劉備之命保護劉備妻兒,為救劉備妻兒,本已殺出曹軍陣營長阪坡的趙雲,翻身又殺入長阪坡。趙雲先後救了簡雍、甘夫人、糜竺。最後在枯井旁尋得糜夫人和阿鬥。糜夫人為了救阿鬥,投井自殺

。趙雲推倒土墻掩蓋枯井。趙雲單槍匹馬,懷抱阿鬥,殺出長阪坡。趙雲在長阪坡,七進七出,連斬曹營五十余員大將。曹操感嘆這真的是壹員虎將啊!從此趙雲名動天下。這就是著名的“趙子龍大戰長阪坡“的故事。

5、張飛大鬧長阪橋

趙雲在長阪坡中左沖右突尋找甘糜二夫人以及阿鬥。這時候糜芳從長阪坡混亂中突圍出來,帶傷來到劉備身旁,說親眼看見趙子龍投曹操去了。劉備不信,張飛相信,帶著人馬來到長阪橋斷後。張飛叫隨從二十余個騎兵在馬尾上拴上樹枝,來回跑動,塵土飛揚,做成有伏兵的假象,令曹軍不辨虛實。

這時候被趙雲所救的簡雍等人見到張飛,解除了張飛對趙雲的誤會。而趙雲也護著阿鬥來到長阪橋,此時趙雲人困馬乏,見到張飛,大呼“翼德援我!”張飛說:“子龍速行,追兵我自當之。”曹操率軍來到橋頭,看見四周塵土飛揚,疑有伏兵。

又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持丈八點長矛,立馬橋上。張飛對著前來追趕的曹兵大喝:“吾乃燕人張翼德是也!誰敢與我決壹死戰。”聲如巨雷。曹操這時突然想起了關羽曾經告訴他的話“吾弟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

”曹操急令諸將,不可輕敵。話還沒說完,張飛又大喝壹聲:“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軍見張飛如此英雄,頗有退意。這時候張飛又大喊了壹聲:“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還沒停止,曹操身邊的夏侯傑嚇得肝膽俱裂,摔下馬來,壹看,已經氣絕。

曹軍陣腳大亂,後退數裏。張飛的三聲大喝,喝退了號稱百萬的曹軍,後人有詩贊曰:“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壹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這就是張飛大鬧長阪橋的故事。

6、諸葛亮舌戰群儒

趙雲大戰長阪坡,張飛大鬧當陽橋,劉備摔孩子,那關雲長和諸葛亮去了哪裏?關雲長和諸葛亮去江夏向劉表之子劉琦求助,暫解曹操的圍困。曹操駐守江陵,想要吞並東吳、誅殺劉備。諸葛亮為了聯合東吳抗曹,只身來到江東孫權處。

孫權猶豫不決。東吳內部分成兩派,文臣主降,武將主戰。諸葛亮先與東吳群臣爭辯,張昭為首的文臣不能應對。諸葛亮得見孫權,見孫權相貌不俗,決定智激孫權。孫權被激怒,傾向於抗曹。張昭為首的壹幹文臣再次勸孫權降曹。孫權又有些猶豫不決。

這時候吳國太提醒孫權,當年孫策的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此時周瑜也星夜趕回,文臣武將多來問候,降戰說法不壹,周瑜也沒有給出壹個明確的說法。諸葛亮和魯肅也來見周瑜,諸葛亮以曹操想要“二喬”的事激怒周瑜。探出周瑜主戰的虛實。

7、諸葛亮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諸葛亮在東吳顯示了自己高超的謀略,引起了周瑜的忌憚。兩人各為其主,諸葛亮不肯轉投孫權,周瑜擔心諸葛亮會對東吳有害,決心除掉諸葛亮。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令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並逼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

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諸葛亮暗中向魯肅借二十條大船,船舷兩側各紮草人千個,並擺脫魯肅不要告訴周瑜。前兩天諸葛亮都按兵不動,第三天夜晚,大霧漫天,諸葛亮邀請魯肅***同率船到曹軍水寨前。諸葛亮命船上軍士擂鼓吶喊,佯裝進攻。

曹軍在大霧之中生怕中計,不敢出戰。曹操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萬箭齊發射向船上草人。天將明,霧將散。諸葛亮估計箭數已夠,命令將士拔錨返程。然後讓軍士齊聲大喊:“謝丞相箭”.曹操憤怒異常,卻又無可奈何。周瑜也只能失望了。這就是赤壁之戰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8、黃蓋苦肉計獻密計黃蓋受刑(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周瑜和孫權終於決定聯劉抗曹,可是敵強我弱。周瑜和諸葛亮二人不約而同的想到了用火攻。此時曹操派細作來江東詐降,周瑜識破卻不揭穿,想要用這兩個細作通消息。周瑜也想要派人詐降,但是苦於沒有想到合適人選。

這時候東吳的將領黃蓋也想到了火攻,並且向周瑜建議。黃蓋受東吳三代首領大恩,並且頗有機智。周瑜於是決定派黃蓋詐降,為了得到曹操和東吳中詐降的細作的信任,周瑜和黃蓋決定用苦肉計。第二天,周瑜和眾將商議退敵之策,黃蓋故意大唱反調。

周瑜順勢下令杖責黃蓋,眾將求情。但周瑜還是打了黃蓋五十大板。黃蓋果真騙得曹操信任,和闞澤、甘寧等***同詐降。最後黃蓋乘著東南風,駕船縱火燒了曹操的水寨,得以火燒赤壁。這就是周瑜打黃蓋--壹個願打,壹個願挨。

9、龐統獻連環計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

黃蓋、闞澤、甘寧詐降,闞澤來獻書。曹操派去的細作也是如此說。曹操雖接收了降書,但還是很懷疑,想要派人再探江東。蔣幹在之前傳遞錯誤消息,害得曹操錯殺水軍都督。此番,蔣幹想要將功贖罪,願意再探江東。

江東有壹人,名喚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與伏龍諸葛亮齊名。先前,周瑜曾經向龐統如何破曹,龐統也想到了火攻,還提出江面上用火攻的缺陷:壹船著火,其余的船四散開來,根本不會波及到。並且也提到了解決辦法:讓曹軍的船都釘在壹起,也就是連環計。

周瑜正愁沒人能使這招連環計,聽得蔣幹來了,大喜。周瑜派魯肅和龐統商量好如何用計。這邊接見蔣幹,借故將蔣幹趕出,送到龐統所在附近的西山庵。蔣幹心中憂慮,寢食難安,夜晚出門閑逛,聽得書聲瑯瑯,然後順勢找到了鳳雛龐統,順利的將龐統請到了曹操處。

龐統以曹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多生疾病為由,建議船只首尾相連。曹操不諳水戰,被龐統所騙。這就是赤壁之戰中重要的連環計。

10、火燒赤壁周公瑾火燒赤壁(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經過前番幾次謀劃,此時,曹操中了反間計,殺了擅長水戰的將領(群英會蔣幹中計);接著又中了連環計,將所有的船都用鐵釘連在壹起(龐士元獻連環計);黃蓋、闞澤、甘寧詐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是日,諸葛亮登上七星臺,巧借東風。周瑜看東風起,派黃蓋駕著幾艘載滿柴草的小船駛向曹營,佯裝投靠。黃蓋點燃小船,小船順著風勢直奔曹營。因為船被連上,所以,曹操的水營瞬間變成了火營。這就是火燒赤壁,這是這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1、關雲長華容釋曹操華容道義釋曹操

諸葛亮和周瑜齊心用謀,終於火燒赤壁,讓曹操的水營變成火營。說回東吳,赤壁之火已經燎原,周瑜想起了另壹個心腹之患——諸葛亮。上次諸葛亮草船借箭,逃過死劫。這次周瑜連借口都不想找,直接派兵去七星臺抓諸葛亮。

可惜諸葛亮料得先機,早就派趙雲前來接應,此時已經壹葉扁舟回到荊州。諸葛亮調兵遣將,準備痛打落水狗——曹操。曹操好不容從火海脫身,帶著身邊幾個大將還有百余士兵,躲過周瑜的圍追堵截,和先前守在岸上的士兵會合,最終只剩大概三千兵馬。

可憐曹操當時號稱百萬之眾,準備席卷江東,如今折了大半兵力倉皇逃竄。行到壹處,曹操忽然指著前方大笑“吾不笑別人,單笑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預先在這裏伏下壹軍,如之奈何?”,這壹笑不好,趙飛正好就在此處專等曹操。

曹操先後三笑,笑周瑜和諸葛亮不會用兵,壹笑笑出趙雲,二笑笑出張飛,三笑笑出了關雲長。幸好曹操先前對關羽有恩,關雲長感念當日恩德,放了曹操。這就是華容道義釋曹操。話說曹操奪了荊州,準備率兵攻打江東,不想被孫劉聯軍壹場大火折了大半人馬,也就沒有多余的兵力守住荊州。

周瑜派兵搶占南郡,不想失敵先機,反被諸葛亮先取了南郡,乘勝又取了襄陽、荊州。周瑜在攻打南郡時本就中了毒箭,經此壹怒,箭創崩裂,這就是壹氣周公瑾。東吳花費的無數錢糧都成了無用功,意氣難平。魯肅前來求見劉備,希望劉備可以“歸還荊州”。

諸葛亮早就預料到周瑜會派魯肅來要荊州,事先交代好劉備如何應對。劉備又將話語權交給了諸葛亮,只聽諸葛亮說,這荊州本來是劉表的,劉琦是劉表的兒子,劉備是劉表的弟弟,現在弟弟輔佐侄兒治理荊州,合情合理。

魯肅又說,如果劉琦在荊州,劉備輔佐劉琦也可以,可是現在劉琦在江夏,並不在荊州。諸葛亮派人把劉琦從屏風後請了出來。魯肅無話可說,約定劉琦壹死,荊州必須歸還。不久劉琦病逝,魯肅前來吊喪準備討回荊州。

劉備大哭,諸葛亮說劉備無處安身,等取了西川,壹定歸還荊州,還立下文書,魯肅作保。周瑜無法可施,建議孫權使美人計。孫權就假裝嫁妹,這壹計也被諸葛亮看破,籌謀壹番,孫尚香真嫁給了劉備,而劉備也成功從東吳脫身。

周瑜派兵追趕,諸葛亮接應,讓兵士齊聲大喊:“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箭創崩裂,這就是二氣周公瑾。智取不成,那就直接用兵。周瑜假意替劉備取西川,其實是“假途滅虢”之計,想要取荊州。可惜,又被諸葛亮看破。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死。

12、關雲長單刀赴會單刀赴會

周瑜為了將荊州要回,數次和諸葛亮交鋒,可惜都失敗的,自己反被氣的壹命嗚呼。因為周瑜逝世,諸葛亮去吊唁周瑜,裝出壹副兩人感情頗深的樣子。最積極取荊州的周瑜英年早逝了,這讓東吳的人壹時忘了荊州的事情。

可是有壹個人不能忘了這件事,他就是曾經為荊州做過保的魯肅。魯肅用計設下鴻門宴,埋伏好刀斧手專等關羽赴宴。關羽若是願意還荊州也就罷了,不肯還就叫關羽有去無回,順勢奪了荊州。

關羽只帶了青龍偃月刀以及周倉等十幾個隨從,就這麽來到了宴會之上。席間關羽說和魯肅多年未見,要敘敘舊。就這麽壹把拉著魯肅不放,互相敬酒。實際上是拿魯肅當人質。東吳的人壹看魯肅成了人質,也就不敢下手。就這樣,關羽輕輕巧巧的安全回到了荊州。

13、楊修之死

這件事發生在蜀魏之爭中,前方劉備壹方防守森嚴,後方馬超咄咄逼人,曹操進退兩難。這天夜間,曹操對著雞湯中的雞肋,想起了現在的處境。正好,夏侯惇前來問夜間的口令,曹操就隨口說了壹句“雞肋”。

口令,就是古代軍隊駐紮的時候,為了防止外人偽裝進入,設定壹個口令,出入時需要能準確說出口令,類似於接頭暗號。為了安全,口令會經常更換。雞肋是壹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楊修壹聽見這個口令就斷定,曹操這是想退兵了,壹時嘴快告訴了夏侯惇和身邊的將士。

這些人壹傳十,十傳百紛紛開始收拾行囊,免得臨行匆忙。曹操巡視的時候發現了這件事,就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殺了楊修。曹操對楊修心生不滿已久,這次只是壹個契機而已。

14、水淹七軍水淹七軍?

劉備有壹統天下的誌向,這邊和諸葛亮進攻漢中,那邊派關羽進攻樊城。樊城情勢危急,曹操命大將於禁、龐德去救。關羽前去迎敵,不料中了龐德壹箭。壹時之間,關羽還真拿不下樊城。這時襄江和白河水勢甚急,又經常風雨大作,於禁和龐德的軍隊駐紮在山谷中。

關羽計上心頭,派人將水的上流堵住,然後在壹個風雨大作的夜間,放水淹了曹軍。於禁無奈投降,龐德抵擋不住,被俘。經此壹戰,關雲長再次名震天下。

15、刮骨療毒關雲長刮骨療毒

關羽水淹七軍,兵臨樊城城下,曹仁派手下放毒箭,關羽不幸中箭。關羽請得華佗來治傷。華佗說箭頭有毒,需要刮骨治療,先準備壹個柱子,柱子上有壹個鐵環,然後關羽需將手臂伸進鐵環中,綁住手臂,厚被蒙住頭臉。關羽不解其故。

華佗說,恐怕病人怕痛,亂動不好下刀。關羽說,我戎馬壹生,這點兒小痛不算什麽。派人擺棋備酒,與馬良壹邊弈棋,壹邊飲酒。華佗用到刮骨,悉悉有聲。左右臉色大變,唯有關雲長面不改色,談笑自若。華佗刮骨完畢,敷藥縫線。關羽大笑而起,華佗說“君侯真天神也!”。

16、敗走麥城敗走麥城

關羽雖然水淹七軍擒了於禁和龐德,但是沒有拿下樊城。震懾於關羽的神勇,曹操甚至壹度有了遷都的想法。曹操手下勸止,提議讓孫劉聯盟破裂,於是派人見孫權。這邊孫權和劉備因為荊州問題壹直有有爭執,最後勉強達成***識,將荊州壹分為二。

但是孫權心中其實並不滿意。孫權曾經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關羽給了這麽壹句回復:“虎女焉能配犬子。”所以,攻荊州之心更加堅定。關羽和東吳大將呂蒙在荊州交戰,關羽大敗,只能退守麥城。兵少糧少,關羽決定放棄麥城向西川撤退。

關羽想要走小路,部下勸諫說可能會有埋伏。關羽自恃勇猛,不聽勸告。果然小路上有伏兵,關羽父子失手被擒。最後被孫權所殺。關羽失敗在剛愎自用,自視甚高。這種性格倒是很像項羽。

17、關公顯聖關公顯聖

關羽壹意孤行,敗走麥城,最後被東吳所俘。孫權倒是想讓關公父子投降,可是,關公當年面對著曹操的時候可是要約法三章,其中有壹條就是降漢不降曹。這回是擺明了要降東吳,關羽怎麽肯,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主簿左鹹對孫權說,曹操當年對關羽那麽好,連赤兔馬都給了,那關羽時候到了還是要追隨劉備的。後來還打的曹操差點兒要遷都(水淹七軍)。這番話的結論就是關羽這人養不熟(方言又叫養不家)。孫權壹聽,很是同意,然後關羽父子就被殺了,赤兔馬絕食而死,周倉聽說了以後就追隨關羽自刎了。

孫權殺了天下聞名的忠義之人,這責任不敢自己擔,就派人把關羽的屍體送到了曹操那裏。最後曹操將關羽厚葬。關羽死後壹點靈魂不滅,帶著關平和周倉壹路飄蕩。飄蕩到了玉泉山,玉泉山上有壹老僧,法名普凈。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與關羽有過壹面之緣。是夜,月白風清,普凈在庵中參禪,突然聽見有人大喊“還我頭來!”。

普凈擡頭壹看,原來是關公父子和周倉三人在空中飄著。普凈說道,雲長,下來咱倆談談。妳過五關、斬六將,沙場上殺人無數,妳管別人要頭,人家的頭管誰要?關羽頓悟,殺氣頓消。後來關羽經常顯聖照顧鄉民,鄉民感念就建廟祭奠他。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誌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誌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羅貫中

百度百科-《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