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中醫基礎理論》五臟、六腑、奇恒之腑

《中醫基礎理論》五臟、六腑、奇恒之腑

分類依據 藏象學說依據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特點,將內臟分為臟、腑和奇恒之腑三類。

①臟: 有五,即心、肺、脾、肝、腎,合稱五臟(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亦作為臟,故又稱“六臟”)。

②腑: 有六,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

奇恒之腑: 亦有六,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同生理功能

①五臟: 內部組織相對充實,***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

②六腑: 多呈中空的囊狀或管腔形態,***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傳化水谷。

臟腑區別 《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簡明概括了五臟、六腑各自的生理特點與主要區別。

①“滿而不實”: 是強調五臟精氣宜充滿。

②“實而不滿”: 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實而虛實更替。

正如王冰註雲: “精氣為滿,水谷為實。五臟但藏精氣,故滿而不實;六腑則不藏精氣,但受水谷,故實而不滿也。”。

奇恒之腑

①定義: 功能上貯藏精氣與五臟相似,形態上中空有腔與六腑相類,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以“奇恒之腑”名之。

②內容: 《素問?五藏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臨床意義 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

①病機: “臟病多虛”“腑病多實”。

②治療: “五臟宜補”“六腑宜瀉”,還可根據臟腑表裏關系進行調整,“臟實者瀉其腑,腑虛者補其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