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就是FIA對2009賽季的F1賽車尾部擴散器提出新規則 原文這樣寫道:“從車底向上觀察,任何可以看到的並且位於後輪中心線和其後350毫米之間的部件均不得高於基準面175毫米。在這個區域內由橫向或縱向垂直面形成的交叉面需形成壹條連續的直線。”
對於傳統的尾部擴散器來說,尾部擴散器和底盤在後軸處相連接,以很簡單的方式將氣流引進尾部擴散器。雖然各車隊都會在尾部擴散器中垂直面將其分割成很多部分,但實際上它依然是壹個整體。 而對於使用雙層尾部擴散器的車隊來說,車尾部的氣流則被分成了三組,而每組氣流則流向各自獨立的尾部擴散器。第壹組氣流沿著向上擡高的車底流向兩側的尾部擴散器(與傳統的壹樣),第二組氣流則沿著‘參考面’流向雙層尾部擴散器的下層。由於這兩部分的尾部擴散器的高度都沒有超出175mm,所以他們符合規則的規定。而引起爭議的則是尾部擴散器是上層結構,上層結構的氣流來源於賽車外部‘可樂瓶’區的氣流,通過車底的靠近變速箱附近的壹個小開口來將氣流引入擴散器的上層這部分的高度其實已經遠超過175mm的極限。
好比限定大貨車的貨箱高度不得超過2米,以防車身過高結果就有貨車司機的貨箱不超過2米,但是把貨還堆到貨箱頂上了。。。沒超過規則的規定,但是卻有悖規則的原意。
布朗GP、威廉姆斯、豐田三支車隊鉆了規則的空子,設計出了雙層甚至三層尾部擴散器,給賽車提供更大的下壓力,在2009賽季的前兩站表現出色.
在大概10周之前,各車隊在Portimao展開了新賽季的首次測試,在測試所進行的第壹天便開始有人質疑威廉姆斯和豐田車隊的尾部擴散器設計有違規的嫌疑,而在離賽季開始還有壹個月的時候,布朗車隊成立,他們所帶來的賽車也同樣有類似的尾部擴散器設計。
在測試剛開始的時候,雖然威廉姆斯和豐田有違規的嫌疑,但是由於他們的速度並沒有太過於驚人,大家也就沒有太在意,可是隨後布朗賽車的出現,他們領先的優勢讓人不得不開始去註意他們的尾部擴散器設計。
問題的爭議起源於各車隊對新的賽車設計規則有著不同的解讀。這些新的規則的用意是用來降低賽車對空氣力學的依賴性,並且借此來增加超車的機會,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其中的壹個方法便是減小尾部擴散器的尺寸。可是,在規則中對後輪中心線以後的部分的規定太過於模糊,並且有的時候甚至有點自相矛盾,讓車隊有空可鉆。威廉姆斯,豐田以及布朗車隊都設計出了壹種雙層尾部擴散器,在賽車的加上了‘假車底’後,可以讓尾部擴散器變得更高,同時也能產生更大的下壓力。(壹般來說,尾部擴散器越大,所能提供的下壓力也就越大)
對此法拉利、雷諾、、寶馬、麥克拉倫等七支車隊向國際汽聯提出上訴,可惜的是最終雙層擴散器被判符合規定。法拉利等車隊敗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