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Shun Pao)為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原先全稱《申江新報》,創刊於清同治十壹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創辦人為英商安納斯脫·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防務後,因為《申報》為中國國民黨黨產而宣布停刊。前後總計經營了78年,***出版25600期。
《新華日報》最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國***產黨的大型機關報,它是由周恩來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創辦的、中國***產黨第壹張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並壹直持續至1947年2月28日。《新華日報》於1949年4月在南京復刊,1952年成為中國***產黨江蘇省委機關報
北京晚報是北京市最早主辦的市級報紙之壹, 於1958年3月15日正式創刊,1964年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報頭。
新聞報》(1893~1949)
《新聞報》創刊於清光緒十九年正月初壹(1893年2月17日)。
《亞東時報》(1898~1900)
《亞東時報》於清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初七(1898年6月25日)創刊,冊報。封面有日、清兩方的紀年,署“明治三十壹年六月二十五日;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七日”。
《上海新報》(1861~1872)
《上海新報》(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創刊於清鹹豐十壹年十月十七日(1861年11月19日),由北華捷報館創辦,字林洋行發行,是上海也是中國新聞史上第壹張中文報紙。歷任主編先後為美國傳教士詹美生、華美德、英國牧師傅蘭雅和最後壹任主編美國傳教士林樂知。
《字林滬報·晚報》(1895)
《字林滬報·晚報》於清光緒二十壹年四月十六日(1895年5月10日)創刊,由字林滬報館出版發行,創辦人蔡雲松。該報是上海由中國人最早創辦的中文晚報。
該報創辦時正逢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馬關條約,社會各界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意識增強,商業行情也朝夕不同,因此該報的出現,受到部分市民的歡迎。
但該報發行時間不長,原因是當時上海還未興夜市,商店和洋行壹般都在下午5時下班,晚報不能及時送達。報館雖曾允諾“雇專人遞送,五點前準到”,但很難實現,不久停辦。具體時間不詳。
《上海晚報》(1898~?)
《上海晚報》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1898年8月2日)創刊,由時務日報館和遊戲報館聯合發行。創辦此報的背景是,當時上海發生法租界擴界釀成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時務日報》揭露法領事館的陰謀,支持甬人起而鬥爭,觸怒了法總領事,禁止《時務日報》在法租界發行。時務日報館的葉瀚(浩吾)、汪詒年(仲閣)等聯合《遊戲報》主編李寶嘉(伯元),創辦《上海晚報》,以便更換報名滲入法租界地區。半月後,《時務日報》改名《中外日報》出版,該報曾隨《中外日報》附送壹天,所載內容就是“演說四明公所全案”。
《上海晚報》在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平息後仍繼續出版,每天下午五時送報。內容註重上海當地的社會新聞,有《論茶樓》、《論酒館》、《論公家花園》、《論總會》、《論禮拜堂》等有關上海十裏洋場的生活話題,還附載有《滑震筆記》(即福爾摩斯探案)流行性小說。戊戌政變後不久,《上海晚報》停辦,原因不詳。
《通信晚報》(1910~?)
《通信晚報》於清宣統二年十月(1910年11月)由滬寧車站附近的進行社創辦,宗旨為“捷便靠實,補各日報所不及,並以集各日報之精萃,可省時節力,作茶前酒後之談笑資料”。
該報是專摘各日刊可讀性材料的綜合性文摘報,沒有自己的評論和消息,每天下午出版,專供火車旅客在旅途中閱讀消遣。在此之前,進行社曾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間出版過《旅客》周刊,內容有社說、選錄、記事、小說等,但刊期較長,對經常乘火車來往於淞滬之間的短途旅客來說,缺少新鮮感,因此增出《通信晚報》,很受旅客歡迎。後來《旅客》周刊停辦,進行社集中力量出版《通信晚報》。
《通信晚報》同時也在茶肆酒樓和娛樂休閑場所叫賣零售。主筆郭步陶,後成為《新聞報》著名記者。《通信晚報》何時停刊不詳。
中國教會新報》——《萬國公報》(1868~1907)
《中國教會新報》(The News of Churches)創辦於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華新報》主筆、英國傳教士林樂知出資創辦,創辦初期目的只為傳教。年出50本,聘請兩名“秉筆華士”作助手。
該報為冊報,每期4張,***8頁,約7000字,印《聖經》圖畫。
《字林滬報》(1882~1899)
《字林滬報》創辦於清光緒八年四月初二(1882年5月18日),日刊。總主筆由《字林西報》總主筆巴爾福兼任,另聘戴譜生、蔡爾康為華人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