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幫忙搜集壹下寫作文能用到的壹些名人事跡吧!!!多多益善

幫忙搜集壹下寫作文能用到的壹些名人事跡吧!!!多多益善

孟嘗君

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壹,齊國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親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齊宣王的庶弟。孟嘗君襲其父田嬰的封爵,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在薛時,廣泛招納賓客,達3000余人。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欲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後,被任為相。後來秦昭王聽信讒言 ,囚禁孟嘗君並預謀殺害他。孟嘗君在門客的協助下 ,逃回齊國 。孟嘗君回到齊國之後,任為齊相。他堅持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國,並發展合縱抗秦的勢力。後來遭人誣告而為齊王所懷疑,謝病歸老於薛。後因日益驕奢的齊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國,被魏昭王任命為魏相。他主張聯合秦國、趙國與燕國,***同討伐齊國,使戰國形勢為之壹變。齊王死後,孟嘗君返國,中立於各諸侯國之間。 王安石寫過壹篇文章

全文如下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壹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吳起(BC440~BC381):

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年輕時曾在孔子徒弟曾參門下學習。初為魯將,BC412年,齊軍攻魯,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為取得這個立功名的機會,他殺死了齊國籍的妻子,此即“殺妻求將”),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以麻痹齊軍將士,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大敗。戰後魯國國君受讒言影響,對他甚為猜忌,吳起就入魏為將,被壹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BC409年,吳起先在河西少梁築城,作為前進基地,然後率軍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裏,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築洛陰、合陽,盡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壹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76場,全勝64場,其余不分勝負,辟土四面,拓地千裏。特別是BC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激勵士卒,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壹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支,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裏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壹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勇士以明法。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幹糧,和士卒***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妳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膿,妳為什麽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膿,他父親作戰時就壹往無前地拼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裏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後,吳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錯設計陷害,被迫於BC383年投奔楚國。先任宛守,壹年後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吳起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裁減冗員冗費,用於選練軍隊,以求富國強兵。僅壹年,貧弱的楚國開始強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並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秦國,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追殺吳起,他無處可逃,於是趴在楚王的屍體上,被貴族們亂箭射死,屍體又被車裂。而在新王即位後追究冒犯先王屍體的罪行時,參與此事的貴族有七十余家被滿門抄斬(報自己的大仇於死前,吳起之智可稱匪夷所思)。著有《吳子》壹書(《漢書藝文誌》錄《吳起》48篇),但已散佚,現存的版本據考證應是漢朝人所寫。又有人根據《左傳》描寫戰爭的真實程度、有傾向性地對魏、楚歷代先王贊美和對楚國貴族的鄙視提出《左傳》也是吳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三合壹了。 贊曰:尉繚稱吳起“提七萬之眾,天下莫能當之”,實非過譽。後人言名將,必以“孫吳”比之。吳起每到壹國,只要國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超級大國;入楚後又能以變法在短時間內使楚國重新強大起來,政治才華毫不遜於軍事才華,不應但以軍事家視之。後世儒生常以他的個人品德對他大加非議,又以他的結局作為不能變法的依據。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僅限於理論上),可是國家有事時,他們除了可恥的投降和毫無意義的自殺又能幹些什麽呢?

孫臏(約前380~前320)

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鄄之間人。孫武的後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研讀過孫武及晉將荀息、孫軫的兵書。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騙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由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任為軍師。前353年圍魏救趙,取得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韓,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大破魏軍,俘太子申,龐涓自殺。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孫臏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

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著名的戰役。

壹次是桂陵之戰。齊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圍攻趙國的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認為魏在邯鄲城下經過壹年多的苦戰,已筋疲力竭,出兵時機成熟,便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救趙。田忌原擬直接進攻魏主力,後采納孫臏“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的作戰方針,趁魏國國內防務空虛,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攻趙的魏軍“釋趙而自救”,待魏軍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結果,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敗魏軍。

再壹次是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齊威王十五年),魏將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集大臣謀議“早救還是晚救?”鄒忌認為“不如不救。”田忌認為“應該早救。”孫臏則認為應等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這樣既可令韓完全聽命於齊,又可有戰勝魏兵的把握。齊王采納孫臏的意見,暗中答應救韓,韓國因為仗恃有齊國的救援,堅決抗魏。五戰不勝,又向齊求救,齊威王抓住韓魏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十萬兵力救韓。齊軍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這次是救韓)”戰法,直奔魏都大梁。龐涓聞齊進軍國都,遂撤消對韓的包圍而回師,欲擊破齊軍於大梁。魏惠王也大肆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率軍十萬迎擊齊師,企圖與齊軍進行決戰。孫臏根據魏軍驕傲輕敵,急於求戰必將輕兵冒進的情況分析,提出用逐日減竈以引誘魏軍追擊的策略。田忌乃使齊軍退卻時為十萬竈,第二天減到五萬竈,第三天減為三萬竈。龐涓追行三日大喜,認為齊軍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輕騎銳卒,兼程追趕。孫臏計算魏軍的行程,判斷將於日落進入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乃於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處設下埋伏。龐涓的追兵,果然在預計的時刻進入齊軍設的埋伏圈,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潰散,齊軍全面出擊,大敗魏軍,擒魏太子申,龐涓憤愧自殺。

這壹仗,魏國遭到嚴重打擊,從此壹蹶不振,而齊國則逐漸強盛起來。

田忌因與齊相鄒忌不和,於馬陵戰後的第二年逃奔楚國,封於江南。齊宣王即位後,又受召回國復職。

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占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壹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壹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裏),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裏)。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壹致,盡心報國,使趙國壹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采取應侯範睢“遠交近攻”的謀略,壹邊跟齊國、楚國交好,壹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壹情況,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壹面從事戰場運輸,壹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余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壹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壹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壹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采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裏,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麽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麽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壹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壹頓飯吃了壹鬥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壹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麽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壹代名將,抑郁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裏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壹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蕩千秋。

趙奢

生卒年不詳,趙國人,與趙王室同宗,當屆貴族。戰國後期趙國名將。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余歲。

趙奢的早期活動不詳。據《戰國策·趙策》載,他對趙勝說:“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轄今張家門以東,呂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據此,他可能參與過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 “沙丘之亂”後,趙成、李兌專權,迫害武靈王近臣,正值燕陽王召賢,趙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為那守。趙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兌失勢,受其迫害者陸續回國,趙奢可能此時才回到趙國。

趙惠文王時,趙奢初做趙國的田部吏(征收田賦的小官),收租稅,執法無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趙奢依法處置,殺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發怒,要殺趙奢,趙奢說道:“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意思是說:“您是趙國的貴公子,現在縱容您家不奉行公事,那麽國法就會削弱;國法削弱了。國家就會衰弱;國家衰弱,各國就會進兵侵犯;各國進兵侵犯,趙國就不能存在,那您還怎麽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呢?像您這樣地位高貴的人,如能奉公守法,那麽全國上下就會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國家就強盛;國家強盛,趙國統治就鞏固了,您作為國君的親族,難道會被天下人輕視嗎?”平原君聽了這番道理,認為趙奢是位很賢能的人,向趙王介紹舉薦。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趙奢得到平原君的薦擢,被任命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趙奢管理全國的賦稅後,國家賦稅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國庫充實。後來被任用做將軍,悉心治軍,對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

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奢被任命為將軍,跨進軍事行列。他帶兵攻取了齊因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趙王因得城大喜,為之加增進酒,以示權賀。這以後便開始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

周赧王四十六年(趙惠文王三十年,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商議,問閼與“可救不?”廉頗回答:“道遠險狹,難救。”(《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召問樂乘,樂乘所答與廉頗壹樣。趙王又召趙奢商議。趙奢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此議與趙王不謀而合。於是,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參見閼與之戰)。

當時,秦軍在圍困閼與的同時,已經作了防止趙軍出兵救援的準備。他們發兵壹支,向東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行動。趙奢偵知秦軍這壹部署,從邯鄲出發才30裏就下令安營紮寨,命令軍中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築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的姿態。並且命令部隊說:“有以軍事諫者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軍中有壹人建議火速去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掉了。這樣,壹直過了28天,而且再次增築營壘。秦軍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趙奢以好飯食招待後把他放走。間諜把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軍將領,秦將非常高興,秦將認為:趙軍“夫去國30裏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隨之,放松了警惕。

在送走秦軍間諜以後,趙奢突然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卷甲而趨,向西急進。僅兩日壹夜即抵達距離閼與50裏的地方。被拋在武安的秦軍聽說趙奢巳至閼與,如夢方醒,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由於趙軍遠離後方,孤軍獨進,形勢依然十分危險。這時,趙軍中有壹位名叫許歷的軍士,進見趙奢,說:“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許歷曰:“請就鈇質之誅。”趙奢曰:“胥後令邯鄲。”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奢采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發兵萬人,搶占了北山制高點。果然,秦軍後至,爭奪北山不得上,擁擠於山下,陷入十分被動地位。趙軍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此次戰役,使威行諾侯的強秦遭受了壹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路閼與之覆轍。班師回朝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等,被後人列為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壹。又封許歷為國尉。

趙奢作戰註意審時度勢,料敵後動,堅持以因敵而變,靈活用兵為原則,這從他與大將田單的交談中可以看出。

齊國大將田單大擺火牛陣(參見即墨之戰),復興齊國之後,第二年出任趙國丞相。壹天田單對趙奢說:我並不是不佩服將軍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過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帶領)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所不服也”。趙奢反對田單這壹看法,他認為田單並不懂得用兵之道。他向田單詳細闡述了時勢變化同作,戰方式、戰爭規模相互之間的關系。他說:“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火雖眾,無過三千家者。’然而現在是‘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時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戰爭的形式和規模也必須有相應的改變。例如‘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天,齊國和韓國實力相當,以之進攻,難道以三萬之眾就能奏效嗎?‘以三萬之眾,圍千丈城’,不足圍城壹角,用之野戰,不足以實行包圍,妳將怎麽辦呢?”趙奢的壹席話,說得田單“喟然太息”,表示誠服。

趙奢作為良將,有著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問家事,”其子趙括少學兵法,言兵事,聰明強識,自認為“天下莫能當”。但僅記書本,並無實踐。趙奢以此“不謂善”,他憂慮地對妻於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而已;若必將之,被趙者必攝也。”這種認識和憂慮,不是常人所能具備的,而他的憂慮,果被子其言中,趙括所率的趙軍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全殲。

趙奢與士卒感情極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飲而進者十數,所友者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與軍吏士大夫。”因此,戰士皆願為之效命。在作戰中,他執法如山,賞罰分明,再加上用兵如神,因此,帶出了壹支所向披靡的勁旅。曹操曾說:“苦者趙奢、竇嬰為將也,受財千金,壹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可見其對後世影響之深。

趙奢死後,趙王為追念他為趙國所建立的功績,厚葬於邯鄲附近的西山,時人稱之為“馬服君”。其子孫以馬為姓,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即為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