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達不若樸魯,曲謹不若疏狂
原文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譯文涉世不深的人,沾染的不良習慣也少;閱歷比較豐富的人,權謀奸計也多。所以做壹個君子,與其精明老練,熟悉人情世故,不如淳樸天真;與其處處謹小慎微,不如行為狂放,不拘小節。
點評最美的圖畫也不會比白紙幹凈。能看透小人心計的人,自己也不會纖塵無染。在這汙穢喧囂的世界裏,想真的做到潔身自好,也許只能“隔斷紅塵三十裏”。但是,計謀也未必是壞事,要看怎麽用。有些藥材,用來害人,就是毒藥;用來以毒攻毒,就是良方。劊子手和醫生的手上都有血,它的意義卻是不壹樣的。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敗中積累的經驗,幫助人們應酬著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經驗有好有壞,汲取教訓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負效應。有的人卻從消極的、不好的方面去積累經驗,品格便逐漸發生質的變化。因此,可以不作純潔如羔羊般的聖徒,但要消除天下的小人,使將來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君子。
心事須明,才華須韞
原文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譯文君子的心事像青天白日壹樣,不能讓別人不知道;君子的才華像珠玉壹樣深藏,不能讓人輕易知道。
點評有不可告人的陰暗心理.就無法成為君子。古來聖賢都以當時的人不了解自己為最大的悲哀。而對於學問、才華,他們則謙虛含蓄,藏而不露。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沈默的。能夠讓人壹眼見底的,只能是淺水。三國時期,楊修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壹次,工匠們建造丞相府的大門,剛架椽子,曹操親自前往觀看,在門上寫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了,立刻命工匠把門拆了。拆完後,他說:“門裏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這是嫌門太大了。”還有壹次,有人送給曹操壹杯酪,曹操吃了壹點,就在蓋子上題寫了壹個“合”字給大家看,沒人理解這是什麽意思。輪到楊修看時,他便吃了壹口,說:“曹公教每人吃壹口呀,還猶豫什麽!”楊修就這樣喜歡賣弄聰明,曹操雖嘴裏稱贊,心裏卻十分嫉恨,後來就找個借口把楊修殺了。
逆耳言中進德,拂心事裏修身
原文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身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文耳中常聽到不中聽的忠言,心中常想到不順心的事,這才是修煉德行的磨刀石。如果聽到的全是好聽話,遇到的全是稱心事,就等於把這壹生泡在毒酒裏。
點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古今的至理,做人也應常思此種道理。在年輕的時候,多把自己放在逆境中,尚可從中多學壹些本領。如果年輕順利,到了老年遇到困境,就已經沒有時間學習本領去征服它了。忠言逆耳,是因為他與妳意見不同或批評了妳的弱點。但這也正是壹個使妳多角度看問題和清理後背上汙垢的機會。最拙劣的贊美也要比最高明的批評好聽,但十句贊美不如壹句批評的話給妳有價值的東西多。在《漢書·霍光傳》裏記載了壹則“曲突徙薪”的小故事:從前,有壹戶人家建了壹棟房子,親朋好友紛紛稱贊房子造得好,主人十分高興。這時,有壹位朋友對主人說:“您家廚房上的煙囪是直的,竈膛的火很容易落到房頂上,極有可能引起火災。您應該在竈膛與煙囪中間加壹段彎曲的通道,這樣就安全多了。”主人不以為然地笑了笑。朋友又說:“您在竈門前堆了很多柴草,這樣也很危險,還是搬遠壹點好。”主人心裏很不高興,沒有聽從朋友的建議。過了幾天,新房果然發生了火災,鄰居們奮力把火撲滅了。主人擺了酒席,感謝幫忙救火的人。這時,有人提醒主人:“您請了救火的人,怎麽能忘了那位向您提忠告的朋友呢?”主人連連點頭,親自跑去把那位朋友請來了。
天地壹團和氣,人心常駐喜神
原文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風光,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壹日無和氣,人心不可壹日無喜神。
譯文狂風暴雨會使鳥獸憂傷,風和日麗則使草木充滿生機。可見天地之間不能壹天沒有和平的環境,人的心中不能壹天沒有愉快的心情。
點評世界是壹面鏡子,妳對它皺眉,它就對妳皺眉;妳微笑,它就對妳微笑。幸福不是壹種現實,而是壹種感覺。使妳不幸的,是妳自己,而不會是什麽別的人。假如壹個人終日愁眉苦臉,跟周圍環境中的人怒目相向。這種生活又有什麽樂趣可言?心胸坦蕩,做事必然光明磊落;樂觀開朗,做事必然條理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義理,悲觀失意,做事必然橫逆曲折。所以,壹個人應該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豁達的心胸,這是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礎。悲觀使人喪失心誌,暴戾容易招來意外之禍,時時怨天尤人會變得孤獨。只有樂觀奮鬥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原文酞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譯文烈酒,肥肉,辛辣、甘甜的東西都不是最自然的口味,最自然的口味只是清淡。言談舉止神奇超出眾人的人,並不是道德修養最高的人,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舉止只不過和普通人壹樣。
點評奇能生趣,能吸引人們的註意,但不能長久,也不符合生命的內在規律。就是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也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奇,只能成為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純真本性,有的人往往仗恃自己才學出眾而洋洋得意,盛氣淩人。其實這種人並不是能博得人們景仰的理想人物。因為壹個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在平凡中實踐自己偉大的人生理想,在不卑不亢中修養自己的品德,這種人總有壹天能達到理想境界。取得非凡的成就。
閑時要有吃緊心,忙處勿忘休閑意
原文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譯文天地看起來寂靜不動,而內在的變化卻沒有壹刻停止;日月每天都在運行,而它們的光輝卻萬古不變。所以君子在清閑時要有應急的準備,繁忙時要有悠閑的情趣。
點評“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世界是這樣的寂靜,靜得讓人想高喊壹聲“我來了”。世界又是這樣的重復著它的原則,重復得讓人真想在它堅硬的軌道上留下壹絲痕跡。我忙碌著,但並不瑣碎。我要改變這莽莽蕩蕩的永恒,而不是我擁有的這忙碌短暫的壹瞬。有壹次,孔子和幾位弟子在壹起閑聊。
孔子讓他們談談自己的誌向。急性子的子路先開口了,他的誌向是建功立業之類,很有氣魄,但孔子只是微微壹笑。接下來,冉求說自己願意當壹個小地方官。輪到公西華時,他說:“我不敢說能做什麽,不過願意堅持學習。”三人說完以後,在壹邊彈琴的曾皙起身說:“我的誌向嘛,就是在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裏洗洗澡,在野外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兒回家。”孔子感嘆道:“我欣賞曾皙的誌向啊!”
面前田地寬,身後恩澤長
原文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後的恩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
譯文為人要心胸開闊,才不會招別人怨恨;死後的恩惠要流傳長遠,才會贏得人們無盡的懷念。
點評人生在世,只有多為別人著想,心底無私,眼界才會廣闊,胸懷才能寬厚。反之,壹個心胸狹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計較,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滿。“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人在世時寬以待人,多做好事,遺愛人間,必為後人所懷念。所以,善待別人,給人多留壹條出路,就是給自己多留條後路。馮諼替孟嘗君收債,孟嘗君讓他回來時看家裏缺什麽就買什麽。馮諼就把債券收上來焚毀。回來後告訴孟嘗君,他買來了人心。後來孟嘗君罷官,老百姓果然簞食營壺漿歡迎他,才知人心比什麽都貴重。
窄路留壹步,濃味減三分
原文徑路窄處,留壹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壹極安樂法。
譯文道路狹窄的地方,要留壹步,讓別人能走過去;味道好吃的東西,分壹些給別人嘗。這是處世中取得快樂的最好方法。
點評“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自己享受,是壹種樂趣,但如若把這些分給別人,妳不但能在別人的幸福中感到快樂,而且會有壹種道德上的滿足。妳同時也獲得了壹次機會,壹次與別人交流快樂的機會,壹次在將來獲得別人幫助的機會。清朝有個叫張英的人在京城做大官。有壹年,在他的家鄉安徽桐城,他的家人建造新房時,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都說對方侵占了自家的地基,吵得不可開交。家人給張英寫了封信,請他出面解決這件事。張英看完信後,大筆壹揮,寫了壹封回信。家人拆開書信壹看,只見信上寫著四句詩:“千裏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張英讓家人退讓三尺。家人看了信以後,覺得很慚愧,於是將自家的院墻向裏移了三尺。鄰居本以為張家有貴人撐腰,壹定會仗勢欺人,沒想到張家主動讓步。鄰居深受感動,於是也讓出了三尺,三加三等於六,兩家之間出現了壹條六尺寬的小巷子。從此,“六尺巷”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
俠氣交友,素心為人
原文交友須帶三分俠氣,為人要存壹點素心。
譯文交朋友要帶幾分俠氣,做人要保留壹點赤誠之心。
點評以利交者,利散人去;以色見寵者,色衰愛弛。能夠永遠不變的。只能是那些不計較利益、不囿於地位的俠義之交。古道熱腸、劍膽琴心,這些遙遠的詩化道德,正是今人所缺少和渴望的。妳的笑是假的,妳的哭也是假的,妳已成為壹個永遠無法下臺的角色。這時最大的受害者並不是被妳欺騙的人,而是妳自己,因為妳已成為壹個攫取利益的工具。春秋時代,吳國王子季劄因公事路過徐國,受到徐君的熱情招待。季劄隨身佩戴著壹口寶劍,徐君心裏非常喜歡,嘴上雖然沒說,但還是被季劄看出來了。
季劄還要佩戴寶劍出使,因此他打定主意,回國時壹定要把寶劍獻給徐君。幾個月以後,季劄完成出使任務,又回到了徐國。但是。這時候徐君已經去世了,埋葬在徐國都城的郊外。於是季劄來到徐君的墓地,解下寶劍,掛在墓地旁的樹上。隨從急忙勸阻他。季劄說:“我那天在心裏許諾,回來時要把劍獻給徐君。如今他雖然不在人世,但我要是不獻劍,就等於欺騙了自己,也辜負了別人,這不是正直的人應該做的。”說完,他便大步離去。
處世讓壹步,待人寬壹分
原文處世讓壹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壹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譯文為人處世讓壹步是高明的,退讓實際上是進步的基礎;待人寬厚壹點是福德,便利別人是便利自己的根基。
點評寬待別人就是寬待自己,只不過彼在當時我在將來。楚莊王曾在宮中設宴招待大臣們,他讓王妃許姬輪流替大臣們斟酒助興。忽然,壹陣大風吹滅了蠟燭,宮中立刻漆黑壹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她。許姬拔下那人的帽纓,掙脫開來,然後把帽纓交給莊王,請求他重懲那個無禮的人。莊王說:“酒後失禮,這是常有的事,我不能為這事辱沒我的將士!”說完,莊王請大家都把帽纓拔掉,然後命人點亮蠟燭,繼續暢飲。後來,楚王領兵和晉國打仗,楚王戰敗,有壹位將官冒死相救。莊王回朝後召見那位將官,那位將官跪在莊王面前,含著淚說:“大王,我就是當年被王妃拔掉帽纓的罪人啊!”莊王親自把他扶起,重賞了他。假使當初,楚王不肯寬懷大量,將軍早已被殺,那麽危難時,他自己也無路可走了。能容物者,物乃能容。
矜無功,悔銷罪
原文蓋世功勞,當不得壹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壹個悔字。
譯文壹個人即使功高蓋世,只要驕傲就會功績全無;壹個人即使犯下彌天大罪,只要悔過,就能抵銷罪過。
點評壹個人自以為“勞苦功高”,就會放縱自己。古來顧命大臣多被掌權後的小皇帝殺死,居功自傲不能不是壹個原因。相反,自以為有罪,就會想辦法補救,勤勉努力,多行善事,對人態度也謙和恭敬,所以常常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原諒。戰國時候,藺相如代表趙王出使秦國,立下大功,被趙王任命為宰相,職位比大將廉頗還要高。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藺相如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要給他點顏色看看。”壹天,藺相如坐車出門,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過來,就叫車夫退到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藺相如對他們說:“秦王那麽威風,可我就敢當面指責他,我又怎麽會怕廉將軍呢。我是怕我們兩人不和,秦國就會來攻打我們。”廉頗聽到這話後,感到十分慚愧。他光著上身,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兩人從此成為生死之交。藺相如雅量容人,有大家風範,而廉頗先矜後悔,“負荊請罪”,其胸懷之坦蕩同樣令人敬仰。
讓名遠害,引咎養德
原文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譯文完美的名節,不應該獨自擁有,要分些給別人,才可以避免禍害;不光彩的名聲,不應全推給別人,自己承擔壹些,才能隱藏鋒芒,修養品德。
點評多責備自己,就會少受到別人的責備;過於炫耀自己的清名,就會受到別人的攻擊。歷史上,有偉大政績和赫赫武功的人,常常會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歷代君主多殺戮開國功臣,只有像範蠡、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者才能防患於未然。人都喜歡美譽而討厭汙名。汙名固然能毀壞壹個人的名譽,然而壹旦不幸遇到汙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給別人,壹定要自己面對現實承擔壹部分,使自己更顯得胸懷坦蕩。漢初,蕭何的威信很高,劉邦對他有所猜忌。蕭何就只好讓家人做了幾件不體面的事,自毀名聲,百姓對蕭何也有怨言,劉邦才始放心。這些只屬於過去那個時代。今天,善於看到別人長處,嚴於要求自己,敢於承擔責任,這仍不失為壹種美德。
家庭和睦美滿,勝過調息觀心
原文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
譯文家庭生活、日常做事有壹個要真正信奉的道理,人能夠平心靜心真心相待,態度愉快語言委婉,使父母兄弟間消除隔閡,思想能夠交流,要比靜坐調息內省強上萬倍。
點評家中的和氣最難做。有許多人在社會上是謙謙君子,溫文和善,而回到家裏,對待妻子兒女卻是最橫暴苛刻的。人的壹生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裏度過的,人們為什麽不能拿出壹點耐心、費壹點兒心思去善待自己的親人呢?人有許多種行善方式,只有這種善是人品質中最內在的東西。宋朝有個人叫周文燦,父母去世後,他和哥哥生活在壹起。他的哥哥是個酒鬼,每天不幹正事,只知道喝酒,全靠文燦養活他。鄰居們都替文燦打抱不平,說他哥哥真是不成樣子。但文燦微微壹笑,對哥哥仍然非常恭敬。有壹天,哥哥喝醉了酒,把他狠狠打了壹頓。鄰居們聞聲趕了過來,都憤憤不平,有的還在壹旁大聲指責哥哥。文燦走上前去,扶住哥哥,對鄰居們說:“請各位不要傷害我們的骨肉親情!”眾人感到不好意思,都悄悄地離開了。這時,哥哥酒也醒了,他感到很羞愧,不久就把酒戒了,從此兄弟倆感情壹直很好。
攻人惡毋太嚴,教人善毋過高
原文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譯文批評別人的缺點不要太嚴格,要想想他能不能受得了;教別人做善事不要要求太高,要能使別人可以做得到。
點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於別人的過失不可都明察秋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容不得別人的過失是壹種苛刻。儒家在人際關系上最講究“恕”的觀念。“恕”就是寬恕、原諒。“恕”不是無原則的寬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慮對方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批評別人的缺點也要講究方法,教育人時也要多從對方考慮,有階段地進行。有的人責備別人,不講方法,不考慮實際效果,這是責人或教誨時所不足取的。如果妳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空發議論,他實在是難以領悟。
降客氣而正氣伸,除妄心而真心現
原文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氣下,而後正氣伸。情欲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
譯文驕傲自大不過是壹種虛浮之氣,能把這種浮氣壓下去,而後正氣才能得以伸展。七情六欲等意念都是妄想,只有把妄想消滅幹凈了,真心才能夠顯現。
點評物欲、名位的追逐是許多人生活的主題,但他們離生活的本質很遠。好人,無須通過善事去裝點,只要能去除自己的惡習。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氣驅使,同時不但不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制服消滅,那正氣和真心自然會出現。這裏所說的正氣和客氣以及所謂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讓人們把世俗的各種欲念,以及虛偽的種種造作去掉,而顯出本性自我。對我們來說,真理無須去制造,只要能去除謬誤的遮蔽。善良、智慧都不外乎人的本心。
以悔悟破癡迷,則性定而動正
原文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譯文吃飯之後再品菜的味道,鹹淡的感覺都消失了。交歡後再回想淫欲,對異性的沖動壹點也不見了。所以人們如果常用事後的悔悟去打破遇事時的癡迷,那麽就能保持心性的穩定,行動不會不端正。
點評人的許多錯都是滿足欲望的強烈要求引起的。食色,性也,但滿足後人們便不再需要。而精神的追求卻是無限的,它不似物欲的甘肥,卻香遠益清。春秋時候,魯國有個宰相叫公孫儀,他很喜歡吃魚,因此魯國有很多人給他送魚。可不論什麽人來送魚,也不論送的是什麽魚,公孫儀從來都不接受。公孫儀的壹個學生見了,就說:“先生,您為什麽不願接受別人送的魚呢?”公孫儀答道:“我現在有很高的俸祿,可以自己買魚吃,為什麽還要接受別人的魚呢?如果我接受了魚,到時候就壹定會遷就送魚的人,那樣難免會歪曲法律,甚至被罷免宰相的職務。那時候,即便我喜歡吃魚,也不會有人送魚給我了,而我自己又沒錢買魚了。如果我現在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就不會犯錯誤,也就不會被罷官了。這樣壹來,我這壹輩子都能吃到愛吃的魚。”他的學生聽了,覺得老師的話很有道理。
軒冕中有山林氣味,林泉下懷廊廟經綸
原文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譯文做高官的人,不能沒有隱士的淡泊之氣;隱居的人,應該有治理國家的心智。
點評“欲回天地入扁舟”是許多社稷之臣的想法,權臣與隱士之思的結合是中國文化中的壹類典型。助蜀先主劉備三分天下的諸葛亮,年輕時住在南陽的隆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耕作之余,他博覽群書,深入研究政治和兵法,並和很多名士成為好朋友,互相研討學問。他誌向遠大,心境淡泊,見識卓越不凡。二十七歲那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促進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曾六次北伐曹魏,但都沒能成功。最後,諸葛亮病死在軍營裏。諸葛亮晚年的時候,寫下了著名的《戒子篇》,文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當年諸葛亮出山時,還向往著統壹天下後重返山林。可見,山林之士不可能超脫於社會,伯夷、叔齊也是不願做國君的隱士,但卻不食周粟,何等執著?國家的命運總會波及個人,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憂勤不宜太苦,淡泊須防太枯
原文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譯文勤勞多思是壹種美德,但太辛苦了就無法使性情安適愉悅;淡泊是壹種高尚的情操,但枯燥就無法有利於人和事。
點評勤於事業,忙於職業是美德,是壹種敬業精神,但如果陷於事務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無謂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則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張中庸之道,主張任何事物都要維持均衡狀態。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樂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對。從大的方面說,社會的發展有兩方面,壹個是生產,壹個是消費。消費表面上看來是對物質的消耗,但它也可以刺激生產的發展。正是人的享受欲促使人類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消費品。如果人沒有任何欲望,生產也就失去了最終目的。懶惰是人性的壹種弱點,但這種弱點也不總是壞事。壹個勤勞安於本職工作的人,天天辛勤工作。另壹個工人很懶,為了少幹點活兒,他動上了腦筋,壹項新技術誕生了,可以節省幾倍人力。究竟哪壹個是更高的境界呢?原敗者之初心,觀成者之末路
原文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對於做錯事地位不利的人,要推求他當初的本意;對於事業成功行為圓滿的人,要看他的最後結果。
點評人生在世,成功與失敗無法預料,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敗的人也不少。壹時的得失,並不能決定壹個人壹生的成敗,“蓋棺始能論定”。只要善於總結,失敗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時壹個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卻為貪小利而身敗名裂,令人惋惜。因此。評價壹個人的價值,不能看目前他是成功還是失敗,而是看趨勢是下降還是上升。壹舉成功的只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妳的誌向越大,經歷的挫折就會越多。但是人想做的事總會做成的,只要妳把失敗當作壹個必經的階段而不是最終結果。相反,功成誌滿之人如果沒有新的更高追求,只能江河日下。
偏見害心,聰明障道
原文利欲未盡害人,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譯文對利益的欲望不壹定害人,偏見是毒害人心的蟊賊;喜好美色歌舞不壹定會影響壹個人的前程,自作聰明才是阻擋人道路的屏障。
點評聰明也是壹種偏見。它使人們很容易落入狹隘自我主張的井底,過於執迷。人們常說聰明壹世,糊塗壹時,卻不知這種自作聰明帶來的愚蠢絕不只偶然出現於壹時,而要使妳糊塗壹世,直到妳不再自作聰明為止。三國時諸葛亮帶領大軍進攻魏國,任命自己最信任的參軍馬謖帶兵守衛街亭,作為戰略據點。馬謖到了街亭,見那壹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於是決定在山上紮營,布置埋伏。這與諸葛亮的授意是完全違背的。魏軍趕到街亭,見馬謖在山上紮營,就把那座山圍困起來,並且切斷了山上的水源,導致蜀軍內部大亂。結果,魏軍剛壹發起總攻,蜀兵便紛紛逃散,馬謖自己殺出重圍,逃了回去。街亭失守後,諸葛亮只好撤兵回國。為了嚴明軍紀,他含淚把馬謖殺了。馬謖不自以為聰明就不會丟失街亭,也就不會遭誅,可見,想成就壹番事業要防止愚蠢,更要提防自作聰明。
世路崎嶇,須知退讓
原文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壹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譯文人情反復無常。世上的路崎嶇不平。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壹步的道理;行得通的時候,壹定要讓幾分好處給他人。
點評為人處世必須學會謙讓,不能處處爭強好勝,有時候退壹步並非放棄前途。既然行不通,就證明自己錯了,可能是方法、手段或者什麽有問題。應該退下來總結教訓,以便再上,或者打迂回戰,曲折達到最終目的。失敗後,壹意孤行地盲目前進只能是愚蠢,讓三分並不損失利益。利人是利己之本,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表面上利益減少了,實際上投人之桃,別人終會報之以李,等於為將來的困境買了保險。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們都知道秋天留下些蔬菜,以備冬天食用。卻很少有人在權勢炙手可熱時分給人些熱情,以便門前蕭條時抵禦自己的寒冷。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當妳遇到挫折時必須鼓足勇氣繼續奮鬥,當妳事業飛黃騰達時,不要忘記救助那些窮苦的人,因為這樣可以為妳自己消除很多禍患。
待小人貴不惡,待君子貴有禮
原文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譯文對待小人不難做到嚴厲,而難的是做到不厭惡他們;對待君子不難做到恭敬,難的是做得符合禮節。
點評東漢時期,有壹位名士叫陳寔。壹天晚上,全家人都睡下以後,陳寔發現屋梁上藏著壹個小偷,於是他不動聲色地穿好衣服,把兒孫們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