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關於“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句話的典故講了什麽

關於“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句話的典故講了什麽

 李白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妳壹定知道?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句話,那妳知道背後的故事嗎?是有關李白的,讓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吧。

 關於?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句話的典故講了什麽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後,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麽,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麽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壹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壹位老媽媽正在磨壹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幹什麽,於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幹什麽呀?老媽媽頭也不擡,還在壹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壹根針!?李白壹聽嚇了壹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擡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學問就壹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後,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於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關於李白的其他軼事典故

 李白擱筆

 在黃鶴樓公園東邊,有壹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壹段佳話。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壹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壹拳捶碎黃鶴樓, 壹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妳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壹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後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友摯情

 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暢遊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當然也少不了在繁華都市會稽流連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遊,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壹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壹番。

 汪倫之情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裏外潭水名也,並無十裏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並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壹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為白寫序

 李陽冰曾與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有過壹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肅宗時李白曾投身於永王李璘幕府帳下,因李璘丹陽起兵叛亂兵敗,李白受到牽連,被治罪流放。後雖被大赦,但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流浪到當塗,李陽冰時任當塗縣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後,毅然把李白在當塗安置下來,生活上給予多方照顧。李白死於當塗,終前,把壹生詩作托付給李陽冰。李陽冰不負重托,便用精美的書法把書稿重新抄錄編成《草堂集》20卷,還為詩集寫了壹篇序言。流傳於世。李白的詩作所以能廣為流傳,除詩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外,李陽冰編輯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沒。

 生死考證

 關於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資料,最可信者,除魏顥、李陽冰分別為李白編集所寫的序文外,再就是劉全白、範傳正於李白身後為他寫的碣記和碑序。?白本家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魏顥《李翰林集序》);?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君名白,廣漢人。?(劉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記》);?神龍之初,潛還廣漢。...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祖母夢長庚而告祥。?(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魏稱綿,李稱蜀,劉、範稱廣漢。實則地點相同而有詳略之別,魏、李、範三人均指明李白生於蜀中,為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人。20世紀70年代,郭沫若提出?碎葉?說。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李白研究的深入,學術界普遍采納李白生於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的說法。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說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發疾病而死(見皮日休《李翰林詩》)。也有說是單純的喝酒猝死(見《舊唐書》)。也有說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這種說法古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身世之謎

 關於詩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當時就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壹記載。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布疑陣。盡管如此,還是有人從歷史的塵幕中看出了蛛絲馬跡。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於邵,他最早在李白故裏立碑紀念,明末曹學全《蜀中名勝記》載有碑文內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著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當代,才有《中國青年報》1985年7月28日所載兼葭《李白身世之謎》,轉述臺灣學者羅香林認為:李白乃李建成之後。韓維祿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為庶?當為李建成玄孫解》論證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孫。持同樣觀點的徐本立1990年發表《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亦認為李白應為涼武昭王十二世孫、太祖李虎七世孫、高祖李淵五世孫、太子建成玄孫。而朱秋德的《論李白的宗室情結及對其人生諸要素的影響》(《絲路學刊》1997年第4期),更對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諸要素作出壹番綜合考察和評價,以期接近歷史本來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們主要引據的是李陽冰《草堂集序》和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李陽冰《草堂集序》作於李白同時,其中的身世內容當出自李白口授,範傳正作《序》時有李白孫女陪範主持其祖父遷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說:?李白作為淪落民間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劇是命定的,是誰也無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脈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為;建功立業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為在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間首鼠兩端。他的壹生就是在這種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枷鎖中度過的。他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而這鐐銬世人看不見,只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