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泰和縣的旅遊

泰和縣的旅遊

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古塔25座、古橋35座、古祠518棟、牌坊37座、古廟17座。有古文化遺址10余處、古墓7處。白口城遺址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為廬陵縣治;快閣始建於唐乾符元年,被錄入《中國名勝詞典》,因北宋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期間作《登快閣》詩而聞名遐邇,黃庭堅、陸遊、文天祥、楊萬裏等文人騷客都曾親臨遊覽題詠;建於後唐的槎灘陂,為當時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發揮灌溉效益。“紅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區之壹,革命勝跡遍布泰和縣各地,白雲山戰鬥指揮所、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家洲集中營、三十都秋收暴動動員大會舊址等,讓人心馳神往。

白口城遺址:白口城春秋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在縣城西南郊贛江大橋南岸,東靠贛江大橋引橋和319國道,北臨贛江,城址分內城和外城,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經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發現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文化堆積最厚的壹座漢~晉時期的城址,說明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這裏就已成為江南的壹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2006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快閣:座落在縣城東隅泰和中學內。始建於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舊名慈氏閣,北宋初知縣沈遵更名快閣。快閣歷經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閣被龍卷風摧毀,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約1225平方米(比原擴大2倍),通高約24米(比原加高4米)。為我縣西昌八景之壹。它為研究古建藝術及泰和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望仙橋:又名迎仙橋,座落在縣城東門快閣東面“望仙門”下。據傳晉代王子瑤、唐代匡智叔侄在東面王山成仙,站在橋上可望見此山而得名。橋東西向,橫跨護城河,為隋唐至清代東達吉州,西至龍泉(萬安、遂川)的必經橋。北宋熙寧間(公元1068~1077年)本縣蕭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間修。橋單孔單拱,粉紅石並列錯縫砌成,長8.30米,寬3.33米,高3米,橋面鋪青條石。它的保存有助於古建技藝和橋梁的研究。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萬合鎮梅岡村,是壹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於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該祠堂座北向南,雖經760多年風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對研究明清的歷史、民俗及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2000年7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貞節坊:座落在橋頭鎮龍洲村。此石牌坊為嚴略三之妻溫氏守節而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紅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撐而成。全坊四柱三間三檐,平面呈長方形,長4.9米,寬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龍鳳、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細,線條流暢,形態逼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穩重壯觀之感。其制作工藝和裝璜藝術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築技藝和雕刻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山嶺遺址:座落在螺溪鎮黃洲村委槎源村南約200米的丘陵中,南臨禾水河。因燒窯取土,地下的古代遺物都暴露在地面上,采集有殘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紋、米字紋陶片。經考古鑒定,屬戰國遺址。它為證史、補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調禪師墓塔:座落在水槎鄉西陽山黃龍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饅頭形堆,封土高約10米,直徑20米。在唐後期調公自桐城(安徽)來水槎西陽山,三年後募捐建“寶藏寺”,轄腳庵108座。甲申調公歿,戊子兵亂,寺盡焚,“黃龍坪”調公墓塔仍在,後人為紀念他,山下二村取名為黃龍村和寶藏寺。其墓於1982年被挖開三層,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幾層不祥。它為考證我縣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府山城遺址:座落在沙村鎮學士裏山上。東連319國道和丘陵,西、南臨雲亭河,土城,為南朝(陳)築,“陳置隋廢”(縣誌載)。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遺物有石鏟(殘)和回字紋、雲雷紋等陶片。經考古鑒定,屬西周遺址,其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它證實泰和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1984年公布為到縣文物保護單位。 泰和縣部分文物保護單位  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白雲山戰鬥指揮所縣委縣蘇舊址馬家洲集中營南無橋(沿溪鎮瀲溪村“南無阿彌佗佛”)龍頭山塔(又叫狗子腦塔,明代列為西昌八景之壹) 槎灘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創築最早規模最大的古建水利工程)楊士奇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朝宰相墓)尹直墓(尹直,弘治間入內閣(副宰相),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蕭彥祥墓羅欽順墓(上模鄉油居村委桃崗村南150米的山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子章墓:座落在上模鄉謳裏村委林川村後井坑山上。郭子章,冠朝鎮冠朝村人,官至兵部尚書,諭祭,贈太子少保,謚文定)曾彥墓(位於泰和縣沙村鎮新華村委三山裏村山垇裏。曾彥,今泰和沙村南坑人,成化十四年(1478)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為泰和縣三狀元之壹)陳循墓(位於澄江鎮龍門村委康家組陳家山上。陳循,泰和縣三狀元之壹,明朝宰相,輔弼五代皇帝)周矩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矩後唐天成二年(927)進士)飛錫橋(座落在碧溪鎮江邊村西北約1公裏處的泰井公路旁。因橋西北建有飛錫閣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間江邊村李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