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生產要素包括
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
種類
是經濟學中的壹個基本範疇。
中文名
生產要素
外國名字
生產要素
情況
進行物質生產
全部展開
簡介
生產要素的內涵
生產要素是指物質生產所必需的壹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壹般來說,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因素、物質因素及其組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最基本的物質生產要素,因為它們總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無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前者是生產的個人條件,後者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但是,當工人和生產資料分離時,就可能性而言,它們只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工人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進行社會勞動生產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工人使用勞動資料進行勞動,使勞動對象發生預期的變化。在生產過程的最後,勞動和勞動對象相結合,勞動被物化,對象被加工,形成適合人們需要的產品。如果從結果的角度考察整個過程,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表現為生產勞動。
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組合方式的差異,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生產要素的內涵日益豐富,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新的生產要素不斷進入生產過程,在現代大生產中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生產要素的結構模式也會發生變化,生產力越發達,這些要素的作用越大。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精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配要麽被忽視,要麽不夠重視,所以我們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在繼續突出勞動作用的同時,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其也能得到合理合法的報酬。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強調兩個要素的作用和回歸:
首先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急劇上升,人的素質、知識和人才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獲得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分配至關重要。
第二是土地和資源財產。他們在財富生產中的作用早已被人們所認識,但對他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壹直有模糊的認識,表現在中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被無償或低價使用。在中國,土地和自然資源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其無償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其收入被少數人占有。這也是中國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資源要素如何參與分配,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時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