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樂清在哪

樂清在哪

樂清市[1]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在四千年前,東甌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許多石斧、石錛、石矛、石犁、石墜等石器。樂清歷史上曾有過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趙士楨、章綸、高友璣等名人。王十朋為南宋開科狀元,翁卷為南宋“永嘉四靈”詩派的傑出代表,李孝光為元朝壹代文豪,《元史》稱他“以文章負名於世”,趙士楨為明代傑出兵器專家,其火器發明列為當時世界先進。鑄於宋元祐七年的能仁大鑊,屬亞洲第壹大鑊,它折射出了樂清市悠久而璀璨的歷史文化之光。總人口138.93萬,全市居民絕大多數屬古代福建移民;方言主要有四種,南部甌語柳市話、縣城甌語樂清話(城關)、中部甌語虹橋話、北部屬於臺州黃巖方言區。甌語亦稱之為南吳語,主要通行於甌江兩岸地區,故稱甌語。甌語區各地口音各有差異,柳市人稱之為“差款”。主要有:樂清話、柳市話、溫州話、瑞安話等。其中柳市話使用人口約五十萬,通行於柳市平原和洞頭縣部分島嶼。因溫州是甌江流域最大城市,所以在外甌語又被誤統稱為溫州話。樂清市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樂清市地處浙江東南沿海,甌江口北岸。西北為雁蕩山山脈,東南為海積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陸地面積1223.3平方公裏,海域面積270平方公裏。境內河(溪)流眾多,皆源於西北山區,短而流急,流向東南,註入樂清灣。樂琯運河和樂虹運河橫貫南部,連接眾多河道,構成虹橋、樂成、柳市三塊水網平原。

有西北部的北雁蕩山山脈、中部橫亙的白龍山山脈、西南部的白石山(中雁蕩山)山脈。北雁蕩山系括蒼山南緣支脈,總面積203平方公裏,距今1.28億~1.08億年,由破火山演化而成,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百崗尖海拔1056.6米,雖屬低山區,但銳峰飛瀑造型奇特、神韻優美、意境深邃,是中外馳名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白龍山自永嘉與樂清界上的正江山向東延伸,然後轉南直至沒入樂清灣,其範圍包括清江以南,淡溪以北,主峰海拔716米,次高峰山頂巖石裸露,團團排列,風光獨秀。白石山(中雁蕩山)位於市境南部,自淡溪向西南延伸,分兩支,其東支跌宕起伏沒入樂清灣;西支回環至磐石沒入甌江。道士巖海拔457米,是中雁蕩山風景的中樞,遠眺海天相接,俯視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分外迷人。

市境***分大荊、清江、虹橋

樂清雁蕩山

、樂成、柳市五大水系,總長1034公裏,水面面積1997平方米,蓄水量4069萬立方米,年均徑流總量13.78億立方米。

分沿海平原和溪谷平原。沿海平原主要有虹橋、樂成、柳市三大平原。虹橋平原:位於市境中部,三面環山,南端敞開與樂清灣相連,長約11公裏,寬約8.5公裏,面積約63平方公裏。樂成平原:地處虹橋平原之南,西邊依山,東瀕樂清灣,長約10公裏,寬約5.5公裏,面積約35平方公裏。柳市平原:位於甌江口北側,東傍樂清灣,北、西部依山,長約16公裏,寬約15公裏,面積約113平方公裏。溪谷平原沿溪流下遊分布,規模小,形態受溪流制約,成因屬洪水沖積,主要分布在四都、淡溪、芙蓉、大荊等地,面積小者4平方公裏,大者10平方公裏,均以旱地為主。[2]

古名白沙灣,系淺海港灣,呈葫蘆形,南北長約47公裏,東西寬4.5~14公裏,深入內陸縱深37公裏,面積約470平方公裏,有眾多的島礁和廣闊的灘塗。樂清灣有大小島嶼14個,明礁8處,暗礁1處,是雁蕩山山脈延伸部分海侵後形成。白沙島、西門島、小橫床島常年有人居住,其他為無人島。西門島:面積6.37平方公裏,主峰海拔398.6米,為樂清市最大島,有4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樂清灣海岸線曲折,陸地海岸線長129.6公裏。灘塗面積21.1萬畝,主要分布在樂清灣西岸,分白溪港塗、東階塗、清江塗、浦馬塗、裏嶴塗、沙港塗、鹽田塗、縣西灘等,灘塗向灣內延伸最長達3公裏。除各溪入海處有沙礫灘外,余均為海相沈積的軟粘泥塗,盛產牡蠣、蚶、蟶及藻類。

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地理坐標北緯28°07′,東經120°57′。東臨樂清灣與臺州為鄰,南瀕甌江和溫州相望。陸域面積1174平方千米,海域面積249平方千米。屬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7℃

;年降水量1500毫米,全年無霜期270天。南部柳市地區是我國著名的低壓電器之都,私營經濟發達,是溫臺模式的發源地。北部的雁蕩山是我國十大名山之壹,號稱東南第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