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東山大橋橋底走過,只見沿途遊人如織,有的舉家前來,有的夫妻同行,有的好友聚遊。我看見遠處有壹個雕像,我問媽媽:“那個雕像是什麽?”媽媽說:“我也不知道,我們過去看壹下,不就知道了嗎?”我和妹妹飛奔而去,只見雕像前面寫著“舂米雕像”。“春米雕像。”我念著,媽媽摸了摸我的頭,微笑著說:“這不是讀‘春’,是讀‘舂’。”外婆走過來說:“舂米的意思是把稻谷放在臼裏搗去皮殼或搗碎,妳媽媽還跟我去舂過米呢!”我和妹妹異口同聲的說“哦!”我摸了摸他們,是銅的。
我們倆個小鬼歡快地繼續向前,又是壹個雕像,只見牌上寫著“家書抵萬金”,那裏刻著壹位小孩拉著母親,母親正在看教書先生,旁邊還有壹個高大的男人,旁邊放著壹個箱子。媽媽解釋說:“這是壹位母親讓會寫信的人給遠在南洋的老公寫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番客’。這雕像體現了我們客家傳統的歷史文化。”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壹座高塔下,我算了算,它***有8層,只見上面寫著“和諧塔”。我想上去看,可是警告牌上寫著“遊客止步”,只好放棄了。我們在那裏休息了壹下。我看見有人在放孔明燈,半空中有好多孔明燈在飄動,像星星壹樣閃閃發光。
我們壹直走到秀蘭大橋下,我還想再往前走,可是媽媽說:“時間不早了,該回家了!”我戀戀不舍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