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妳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目的論”是壹種徹底顛覆正統心理學中的因果論的 思想, 應考慮 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現在的狀態取決於妳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如果妳成了原因論的信徒,那就會在過去的束縛之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人並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麽,而是如何去利用 被給予的東西。我 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麽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 生活。怎麽“找原因”,也沒法改變壹個人。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 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麽。
2、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 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要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變化產生“不安”,不變帶來“不滿”。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於何 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妳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 了“不改變”的決心。
3、妳現在也有各種“自卑感”並深受其苦吧?但是,那並不是客觀上的“劣 等性”,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即使像身高這樣的問題也可以進行主觀性的還原。如果沒 有可以比較的他人存在,也就不會認為自己太矮。口吃者是只看事物的壹部分便來判斷其整體。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 病態,而是壹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 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4、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 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要問誰最強 大,那答案也許應該是嬰兒。嬰兒其實總是處於支配而非被支 配的地位。”嬰兒就是通過其弱勢特點來支配大人。並且,嬰 兒因為弱勢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5、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自卑情結只是壹種借口,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在意妳長相的,只有妳自已。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誠實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 近100分“,這就是自我接納。如果真正地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 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擔心如果不那麽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 全是壹種優越情結。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沈浸在壹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6、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 這些都不是”失敗“。原本主張的對錯與勝負毫無關系。如果妳認為自己 正確的話,那麽無論對方持什麽意見都應該無所謂。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如果遭人當面辱罵,我就會考慮壹下那個人隱藏 的“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罵,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 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力之爭”,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沒必要依賴發怒這壹工具“。 易怒的人並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以外的有效交 流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得發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借助 發怒來進行交流。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 目的的壹種手段和工具。
7、無人想作惡,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 罪的內在的“相應理由”。這個世界上充斥著違法或犯罪之類的種種惡行。 但是,純粹意義上想要做“惡=沒好處的事”的人根本沒有。
二、壹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1、人際關系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同體感覺。要想締結良好的人 際關系,需要保持壹定距離:太過親密就無法正面對話。但 是,距離也不可以太遠。“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 為了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指標。社會的最小單位是”我和妳“。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就會產生 社會、產生***同體。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說的***同體感覺,首先 可以以”我和妳“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selfinterest)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socialinterest)。***同體不僅僅包括家 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壹切存在; 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 物。甚至包 括宇宙整體在內的”壹切“。我們的壹 切都屬於地球這個***同體,屬於宇宙這個***同體。
2、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進行“課題 分離”、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 己的課題”這壹界限;然後,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壹步。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正因為是關系緊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識地去分離課題。
3、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我”是自 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時也是***同體的壹員、是整體的壹部分,而不是中心 。如果妳與某人建立起了縱向關系,那妳就會 不自覺地從”縱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際關系。如果能夠與某個人建立起橫向關系,也 就是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關系的話,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 大轉變。以此為突破口,所有人際關系都會朝著”橫向“發展。人際關系的最終目的是***同體感覺。
4、如果 是因為妳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系,那麽這種關系從壹開始就沒 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舍棄也無所謂。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 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壹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在壹 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系也不能稱之為愛。當 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壹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 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壹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系 很快就會破裂。
5、正因為把人際關系看成縱向關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幹涉。希望通過幹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援助的大前提是課題分離和橫向關系。在理解 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能做的事情,具體就是不去居高臨下地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 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系中產生的壹 種意識。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起”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系, 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6、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經濟地位跟人的價值毫無關系。公司職 員和家庭主婦只是勞動場所和任務不同,完全是”雖不同但平 等“。“工作狂”是人生謊言,工作狂則是只關註人生特定的側面。“工作”並不僅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裏的工作、 育兒、對地域社會的貢獻、興趣等,這壹切都是“工作”,公司 等只不過是壹小部分而已。只考慮公司的工作,那是壹種缺乏 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這樣的人只能靠“行為標準”來認可自己的價 值。這是壹種不敢正視人生課題的生活方式。他們把人際關系都看成是”縱 向關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飾自己強烈的自卑 感。
7、人們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 人,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 關系“,繼而正在搜集結束關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 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人就是 這麽任性而自私的生物,壹旦產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 現對方的缺點。即使對方是聖人君子壹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 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隨時可 能變成危險的所在,
三、 讓幹涉妳生活的人見鬼去
1、假如妳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妳而活呢?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妳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2、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孩子的學習、工作、結 婚對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當 然,會擔心甚至會想要去幹涉。但是,別人不是為了滿足妳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 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受這種 認可欲求束縛的人看似在看著他人,但實際上眼裏卻只有自 己。壹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 人。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而只關心“我”,也就是以自我為中 心。 妳正因為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 視線。這不是對他人的關心,而是對向己的執著。
3、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 不能強迫其喝水。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人際關系“王牌”,握在妳自己手裏。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 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說,不是“為了妳”而是“為 了我”,正因為察覺到了這種欺騙行為,孩子才會反抗。了解孩子的課題的基礎上, 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幹涉。在孩子沒有向妳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 腳。接受心理咨詢輔導之後,被輔導者下什麽樣的決 心、是否改變生活方式,這都是被輔導者本人的課題,輔導顧問不能幹涉。被輔導者是否改變並不是輔導顧問的課題。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 法去生活。
4、無論上司怎麽蠻不講理地亂發脾氣,那都不是“我”的課 題。毫不講理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應該處理的課題,既沒必要 去討好,也沒必要委曲求全,我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 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如果妳能夠這樣去理解,事情就 會截然不同了。
5、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學校中所受的苦只 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己。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 微風。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同體的聲音“這壹原則。假設在妳的學校教師是絕對的權力主導者,但那種權力或 權威只是通用於學校這個小的***同體的壹種常識,其他什麽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會“這個***同體來考慮的話,妳和教師 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 絕。
6、有鼓勵才有勇氣——有價值就有勇氣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無論在哪裏,都可以有平等的關系.有的人表揚他人的 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 子“的區別,其背後的目的都是操縱。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是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
四、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1、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壹旦擁有了這種勇氣,妳的人際關系也會壹下子變得輕松起來。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而在人際關系 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 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 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 由。即使有人不喜歡妳,那也並不是妳的課題。不畏懼被人討 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 的自由。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 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2、按照欲望或沖動去生活、像自 斜坡上滾下來的石頭壹樣生活,只是欲望和沖動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是壹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3、只要不再從屬於縱向關系,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就可以。如果所有人都能夠認為“年輕人更超前”的話, 世界就會發生重大改變。
4、假如有10個人,其 中勢必會有1個人無論遇到什麽事都會批判妳。他討厭妳,妳 也不喜歡他。而且,10個人中也會有2個人能夠成為與妳互相 接納壹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個人則兩者都不是。”
5、作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針,“引導之 星”——他者貢獻。 即使有人討厭妳,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麽妳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麽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貢獻這顆星就壹定能夠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也就是,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 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妳無關。應該由妳開 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幸福得以自由為前提
五、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麽呢?
1、我是為了什麽出 生、經受滿是苦難的生命、最後迎來死亡的呢?人生並不存在可以作為常識來講的意義。 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 意義。人生是壹連串的剎那舞動人生,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 人生的意義,由妳自己決定。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人生很簡單,並不是什麽深刻的事情。如果 認真過好了每壹個剎那,就沒有什麽必要令其過於深刻。
2、“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福”,“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即為三大良方。常 常為諸事煩惱的現代人不是缺乏獲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獲得幸福的勇氣!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才能 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 件的信賴並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 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 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並且,如果把他人看作夥伴,那妳也就能夠在所屬的***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繼而也就能夠獲得“可以在這裏”的歸屬 感。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視他人為敵的人既做不到自我接納,也無法充分做到他者信賴。我們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才更要向前看,更應該思考“今後能夠做些什麽?”我對***同體有益”或 者“我對他人有用”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選擇“人們都是我的夥伴,世界非常美妙”這 樣的生活方式。
3、自我接納。只要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並看清“自己 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課 題,繼而也就不難邁出邁向他者信賴的步伐了。悲傷的時候盡管悲傷就可以。因為,正是想要逃避 痛苦或悲傷才不敢付渚行動,以至於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 厚的關系。 妳為什麽討厭自己呢?為什麽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妳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不能接納自我
4、他者貢獻的意思並不是自我犧牲。相反,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作“過度適應社會的人”,並對此給予警示。如果他者貢獻是“為了他人”,那就勢必會是充滿痛苦的自我犧牲。另壹方面,如果這種貢獻是“為了自己”,那就是壹種徹底的偽善。他者貢獻並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壹種手段。這是為了他者貢獻繼而獲得“可以在這裏的”歸屬 感。獲得巨額財富之後便致力於參加慈善活動的富豪們,也為 了能夠體會自我價值、確認“可以在這裏”的歸屬感而進行著各 種各樣的活動。
5、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稱為“潛在性 的人生。從起點到終點的運動最好是盡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夠搭乘特快列車的話, 那就沒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車。如果有了想要成為律師這個目的地,那 就最好是盡早盡快地到達。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個意義上來講並不完整。這就是潛在性的人生。
6、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壹提到“追求優越性”,往往容易被認 為是盡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過排擠他人以取得晉升之類的追求,往往給人壹種踩著別人往上升的印象。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 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壹等的意思。
7、為什麽非要“特別”呢?這是因為無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別優秀”的夢想受挫之後便非常極端地轉為“特別差勁”。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嗎?有什麽不好呢?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沒有必要糾結於這壹點。自我接納就是其中的重要壹步。如果妳能夠擁 有“甘於平凡的勇氣”,那麽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無論是希望特別優秀還是希望特別差勁,其目的都 壹樣——引起他人的關註、脫離“普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 在”。這就是他們的目的。“希望特別差勁”的孩子,也就是 陷入問題行為的孩子卻可以在不付出這種健全努力的情況下也 獲得他人的關註。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廉價的優越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