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慶祝中華人民***和國成立70周年之前,除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外,各大影院當天還出現了《中國機長》、《攀登者》。
9月30日至10月7日晚10時,國慶檔總票房達到50.42億元。《我和我的祖國》成為第壹部突破20億元的電影。《中國機長》、《攀登者》也相繼突破19億元和8億元,三部影片累計票房達到49.94億元。
這是歷史上最強的國慶檔。票房突破50億,三部主旋律影片占97%。
國慶三大主旋律電影
根據《中國機長》簡介說明:該電影是根據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真實事件改編:機組執行航班任務時,在萬米高空突遇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座艙釋壓的極端罕見險情,生死關頭,他們臨危不亂、果斷應對、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全部人員的生命安全,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跡。
根據《攀登者》簡介說明: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壹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至於《我和我的祖國》,在國慶放假前就已經寫過關於它的商標註冊文章了。說到這個,就挺好奇的,另外兩部電影的出品方有沒有為自己出品的電影註冊商標呢?
我們先來回憶壹下《我和我的祖國》商標註冊情況。
《我和我的祖國》
目前申請註冊“我和我的祖國”商標的只有壹家公司。
從商標信息來看,該公司在2019年5月14日將“我和我的祖國”商標註冊在第41類上,其範圍涵蓋了培訓;組織教育或娛樂競賽;組織表演(演出);音樂制作;娛樂服務;提供娛樂設施;提供卡拉OK服務;俱樂部服務(娛樂或教育);廣播和電視節目制作;演出制作。
最重要的是,申請註冊該商標的公司不是《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的主出品公司,也不是聯合出品公司之壹。
所以,《我和我的祖國》電影出品方並未註冊相關商標。
那麽其他兩部電影呢?
《中國機長》
這部電影,從網友們的評價中可以看出,該電影的口碑很好,很容易讓人有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並且@成都商報的官博報道了當事乘客在看過《中國機長》的感想,甚至還特別提到了影片中擋風玻璃破碎的那壹段,非常有真實感。
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怎麽說也應該有商標保護吧?
在商標局檢索了好幾次,都是:
什
麽
都
沒
有
我也是服了,出品公司是太忙了嗎還是太不在意商標註冊這件事了?
要知道出品公司可不止壹家,即便其他公司忙得沒時間辦理這件事,肯定也有其中壹家公司能抽出時間來吧?
再不濟,還能委托專業的商標代理公司。
所以,為什麽不將《中國機長》註冊成商標呢?是因為有“國”字樣,還是篤定了其他公司不會搶註此類商標?
如果說前兩部電影都帶有“國”字才不去註冊成商標,那麽下方這部電影總能註冊成商標了吧?
然而,這竟然又是壹部未做商標保護的電影
《攀巖者》
註冊“攀巖者”為商標的公司比註冊“我和我的祖國”的還更多。
到目前為止,從商標局上檢索到86件“攀登者”商標的註冊記錄信息。
也就是說,《攀登者》也是沒有受到商標保護的電影
這三部電影的出品方,是不是商量好了?
居然壹件商標都未註冊!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其實這不僅是古代作戰的必勝絕技,也是現代企業在商戰中贏得先機的必要條件,而商標是兵馬最需要的“糧草”之壹。
所以從事各行各業的中國企業,不但要及時註冊商標,更要在進行海外發展時保護自己的商標,將搶註防患於未然。
也別覺得影片名稱沒必要註冊成商標,實際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產電影在海外上映,壹旦火了,那麽壹些影片名稱便會被國外企業搶先註冊為商標,而影片出品方也不知要耗費多長時間、多少金錢才能拿回來。
各大影片出品公司可以參考壹下相關案例,比如“五糧液”、“同仁堂”等,雖然不是同壹行業,但都是需要有商業活動需求的企業。
有鑒於此,斯奈勒認為,我國電影制片企業應加強商標註冊意識,不僅要在電影的主要市場,還要在衍生品等其他市場。需要註意的是,如果知識產權布局不提前做好,未來電影衍生品市場可能還會遇到很多問題。欲了解更多商標資訊,歡迎訪問八戒知產商標轉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