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1990年日本經濟危機

1990年日本經濟危機

壹、日本經濟危機的特點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暴發的經濟危機,被稱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機以1991年初四大證券公司舞弊醜聞被曝光為暴發點,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從泡沫景氣轉為衰退和蕭條。與以往經濟危機相比,其發生和發展有許多不同點。

(壹)經濟增長持續低靡

日本經濟自1992年以來持續低靡,平均增長率僅為0.9%,有7年時間經濟增長率低於1%。在1995和1996年雖然有短暫的恢復(實際GDP增速分別達2.5%和3.4%),但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為-0.6%。1999年和2000年雖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僅為1.4%和0.9%。

(二)企業大量倒閉,負債規模空前,失業率攀升

從1991年開始,資產負債額在1000萬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達1萬家以上。1995年達到1.51萬家,1996年雖有所減少,也為1.48萬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達到1.64萬家。1998年再創新的記錄,又有1.92萬家企業破產,比上壹年高出17.1%。與此同時,倒閉企業的負債規模也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從戰後到1990年的45年間,倒閉企業負債規模超過4萬億日元的僅有壹次,即1985年的4.2萬億日元。然而,在1991~1996年的6年間,年倒閉企業的負債規模少則5.6萬億日元,多則9.2萬億日元,到1998年則進壹步達到14.38萬億日元。企業大量倒閉,加之企業實行重建所采取的裁員措施,使日本的失業人員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為4.9%,2001年9月為5.3%。

(三)金融機構相繼倒閉,不良債權規模急劇增加,金融系統信用等級評估普遍下降

金融機構的破產和倒閉是以往經濟危機沒有的,在政府的全面幹預和保護下,戰後日本的金融機構超乎尋常地穩定,以致形成了日本金融機構不會破產的神話。然而在這次經濟危機的沖擊下,1994年12月,東京協和和安全兩家信用社首先倒閉,到1997年金融機構倒閉達到了高峰,就連山壹證券和北海道拓殖銀行也難逃破產的厄運。這樣,日本金融機構不會倒閉的神話破滅了,不良債權增加了,信用等級評估下降了,嚴重地危及著企業的生存和政府宏觀調控的力度。

(四)設備投資乏力,工業生產下降

在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設備投資特別是民間企業的設備投資在經濟增長中壹直起著“引擎”的作用。然而,泡沫經濟期間形成的生產能力和生產過剩,以及泡沫經濟崩潰後出現的需求不足,使企業原有的設備開工率大幅度下降,以致工業生產也呈下降的趨勢。

(五)居民消費水平下降

日本官方的有關統計數字表明,泡沫經濟崩潰後,工薪階層的實際月收入逐年下降,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8%。居民收入的減少勢必對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60%的個人消費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而消費不足又影響了生產的擴大和經濟的復蘇,這也是日本遲遲未能擺脫此次經濟蕭條的重要原因。

(六)經濟形勢惡化導致政局不穩

在經濟形勢惡化的同時,日本政局也進入了戰後最為動蕩不安的時期。在1993年以後短短的幾年裏,日本內閣六易其主,各屆內閣對國內經濟的改革措施或是偏離實際,或是不能持續,致使日本的經濟形勢進壹步惡化。

二、日本經濟危機暴發的原因

(壹)國際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

國際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是日本此次經濟危機暴發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直接動力。

冷戰格局下,為了***同對抗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日本成為西方國家的軍事同盟,美國對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國在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對其的援助潛心發展經濟。冷戰結束後,這些有利條件不僅逐漸消失,而且在多極格局的趨勢下,美日兩國在科技領域,特別是高新技術和雙邊貿易領域已成為競爭的對手,甚至在地區經濟的主導權上也存在著相互爭奪的狀況,使日本的貿易體制、生產體制、金融體制以及流通體制等方面都面臨著改革的壓力。改革現行經濟體制,進壹步開放市場,增強競爭力,已成為日本政府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的局限

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經濟危機的誘因。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務白皮書》中指出:“日本式經濟模式曾在戰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相當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中,……這壹體制卻正在總體上喪失其有效功能。”因此,舊的模式急需進行改革。

1.改革現行的金融體制。現行的日本金融體制是在戰後初期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著眼於向產業界穩定地提供低息貸款,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而設計的。其基本特征是: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以阻止資金流向海外;實行人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勵企業貸款。其實行的是資金吸收和分配的壹元化金融管理體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銀壹體化”體制。在這種體制下,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淡化,使其自有資金比率不清,經營能力低下,缺乏國際競爭力。由於日本金融監管機構權力過度集中,使官商勾結,產生了壹系列腐敗問題。因此,取消或改革有關規則,加速金融自由化的進程,已成為日本金融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

2.政府行政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改進和提高。日本金權政治和腐敗問題是影響日本政府行政質量和效率的壹個重要因素,政府經濟改革的失誤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質量和效率下降的又壹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業管理與經營模式的落後導致了此次經濟危機

日本企業管理與經營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經營者主導型企業制度、發展目標優先、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制。日本這種傳統的企業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隨著企業競爭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發展,日本企業制度將在保留其壹部分有價值特色的同時,逐漸向市場導向型的模式轉變,企業間的人員流動將增加,“能力主義”在工資制度和晉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將逐漸增大,企業間相互持股關系逐漸削弱,證券市場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企業間的關系將日趨松散,企業活動範圍也將擴大,走向跨國經營等。但其經營模式沒能隨企業變化的形勢而及時進行調整,這也是造成此次經濟危機的機制性原因。

(四)主導產業選擇失誤是導致此次經濟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日本的主導產業選擇失誤,將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及相關產業,不但產生了泡沫經濟,而且影響了產業升級,使其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同美國的競爭步步失利,不得不進行壹系列調整。日本原有的主導產業出現衰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市場飽和需求下降,如家電行業和汽車行業;二是產業競爭力相對變弱。此次調整必須重新尋找新的主導產業,並通過新的主導產業來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組合,使其重上壹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