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是遠古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華夏五行學說的思維方式和記憶方式的表現形式,起源於古老的農業生產勞動程序和祭祀習俗。含義:重陽節的日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
因為在西漢時期,黃老學說盛行,人們開始對九月初九這個特殊日子,有了“重九”、“重陽”的認識。這時也只是在貴族內部或者皇宮內,小範圍內才進行的壹些慶祝活動。到了東漢,才在神話故事的推動下,成為了壹個廣泛的節日。
時間到了唐代,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便被定為官方節日。在重陽日,正是深秋時節,菊花獨放,更受唐人喜愛,可謂“滿城盡帶黃金甲”。唐人在重陽節,常常會邀好友賞菊,置酒賦詩,其樂融融。人們還會外出登高,“菊花須插滿頭歸”成為民間流傳很久的習俗。
直到後來的宋元明清,也都基本延續了唐代的壹些習俗。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重陽節這壹天,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關愛老人的高尚品德。
重陽節活動
1、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2、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
3、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4、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