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者,應該怎樣開始和系統的看書

者,應該怎樣開始和系統的看書

讀書方法

(1)泛讀

泛讀即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壹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采眾家之長,開拓思路。馬克思寫《資本論》曾鉆研過1500種書,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準備資料。

(2)精讀

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省得爾。”這裏“熟讀而精思”,即是精讀的含義。也就是說,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采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壹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誌從頭到尾閱讀,通覽壹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壹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誌可采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壹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壹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默讀

不出聲地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境的安靜,便於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容,並且不易疲勞,易於持久。默讀應用範圍十分廣泛,讀書報,查資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讀。默讀時要註意減少眼停的時間與次數,盡量不出現回視,逐步擴大掃視。讀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讀。

(6)瀏覽

這是壹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壹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不能只讀壹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壹本舊書,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說法。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壹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眉毛胡子壹把抓似地讀書,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摘抄

讀書不能只讀,也不能只體會,應該把好詞好句摘抄下來,時常翻閱,就可以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2)朗讀

它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壹種創造性活動;是壹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壹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於情感的傳遞。朱熹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壹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

(13)寫讀書卡片

編輯本段

有道有效的18種讀書方法

品書如進食,得其法,營養與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養,或傷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讀書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書而變。於是將前人經驗篩選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來讀書心得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種讀書方法[1],與諸位書友分享。

1.讀書不二法

專心致誌,壹段時間內,只讀壹本書,這本書不讀完,決不讀第二本書。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國藩就是這樣讀書的:“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壹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壹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著名學者梁實秋曾也有這樣壹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壹本書!這種讀書方法,最適合那些想練好基本功,打下紮實治學功底的讀書人。

2.波浪漸進法

壹次讀壹本書,但不強求壹氣呵成,過壹段時間再讀,原來讀來無味的地方可能就讀出感覺來了。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羅賓森提出壹種SQ3R讀書法,強調循序漸進,英語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個詞的第壹個字母,分別代表“瀏覽、發問、閱讀、復述、復習”五個學習階段。毛澤東讀《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聯***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壹部《紅樓夢》,少年讀來,只看到“愛在纏綿中,情的悱惻裏”。老年讀來,便能讀出“滿紙荒唐言,壹把辛酸淚”。自己時間不充裕,或讀壹些“難啃”的大部頭時,不妨采取這種方法。也有些人壹讀書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來讀,壹般人在半小時之內註意力最集中,那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半小時,大約每次可以讀壹萬多字左右。

3.比較品讀法

壹次讀幾本書,比較對照的方法讀書。“不怕不識書,就怕書比書”。寫《魏書》的史學家夏侯諶自視甚高,聽別人稱贊陳壽寫的《三國誌》,不大服氣,便找來細讀再三,這才知道《三國誌》確比自己的《魏書》好,當即燒掉自己的書稿。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的:“任何東西,凡是我們拿來和別的東西比較時,顯得高出許多的,便是偉大。”比較品讀可以是橫向的,不知道《醜陋的中國人》怎麽樣?對比《醜陋的日本人》就會讀出奧妙;也可以縱向比較,讀不懂奧巴馬,可以讀壹讀羅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論文時,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妳大受裨益。

4.垂直閱讀法

看書壹目十行,不是從左向右來讀,而是從上往下看,像下樓梯壹樣。文學家高爾基就是這樣。因為有些書含金量太少,只須瀏覽;有些書包羅萬象,無法精讀,比如《四庫全書》,平均壹天讀3萬字,也要用72年,才能讀完。幾乎無人能夠精讀;有些書不知優劣,則應先速覽而後決定是否需要精讀。更快的方法也稱之為“跳讀”,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論點,剪除枝葉,補敘、背景、引文等內容,跳過去不讀。垂直閱讀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用於讀壹般小說或快速瀏覽資料都相當不錯。

5.字斟句酌法

壹字壹句,細細品讀。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幹,極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讀,難免會消化不良。所以必須邊讀加以思考。孔子就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也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讀書先是“鯨吞”大體看壹遍,然後是“牛嚼”,像牛吃草“反芻”壹樣,仔細研究品味。我的體會是:用眼睛來讀書者只有眼見,用心去讀書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適合特別讀經典。比如讀《論語》、《道德經》、《沈思錄》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還可以用於加深理解書中的核心內容和精彩片斷。

6.精華提煉法

對於壹些作品,不僅要精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我國三十年代湧現的壹大批學術大師都是這樣:“不動筆墨不看書”。每閱讀壹本書,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並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歷史學家吳晗,特別擅長於做讀書卡片。讀書時見到有用的就抄在壹張卡片上。讀了幾十年書,做了幾十萬張卡片。語言學家王力就說:“看壹本書如果自己壹點意見都沒有,可以說妳是沒有好好看。”美學大家朱光潛特別推崇寫讀書筆記:“記筆記不僅可以幫助妳記憶,而且可以逼得妳仔細”。我的體會是,“讀破書萬卷,真傳壹句話”。讀壹本書,真能夠提煉幾句有用的話來,就算沒有白讀。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賞的眼光去讀書。讀出美味,讀出樂趣。正如宋代詩人尤袤所言:“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我的體會,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壹切,越深沈的人,越是對真理懷有敬畏之心。讀壹本高尚的書,就是與壹位高尚的人士對話,妳的態度越虔誠,妳的收獲就越大。這種方法最適合讀宗教與哲學與軍事經典,如《聖經》、《易經》、《孫子兵法》。

8.居高臨下法

站高壹層,像老師審查學生作業壹樣去讀書。我認識的幾位編輯,通常都是用這種方法讀哪些熱門“暢銷書”。確實,如果被那些“亂花迷人眼”的書“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會像叔本華所說的那樣:“思想被別人用襟帶牽著走。”經常對讀過的文章審視可以不斷提高分析判斷能力。我的體會:壹本書,以粉絲的姿態去“仰讀”,和以批判的態度去“俯讀”。感覺大不相同。我在讀德魯克的時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讀,然後用居高臨下法去審讀,學到了不少東西,也發現了大師存在的問題。要做到賞析結合,才能壹代更比壹代強,才能讓讀書人的水準高過書的水準。

9.多維研讀法

從多個角度去讀壹本書,比如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就可以從人性的角度去讀,也可以從政治的角度去讀,還可以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去讀。讀來意境會大不相同。所謂“壹千個人眼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意思。數學家華羅庚則發明了“猜讀法”,從猜謎的角度去讀書。看了書名後先閉目靜思,猜想書中的結構與內容,然後再讀。如果作者寫的和自己猜的壹樣,他就可以速讀。這不僅大大節約了時間,還培養了他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10、求醫問藥法

漢代經學家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求醫問藥法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因病求醫,對癥下藥。 作家王蒙就有體會:有“躁郁癥”要讀《老子》。我體會:“讀書破萬卷”,這個“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將書讀“破”上,而是要破解問題。用藥當用良藥。《孫子兵法》雲:“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則得其下下。千萬不能吃錯了藥。讀壹本壞書或庸書,就等於和壹位庸人或壞人對話。

如何做壹個善問者?經濟學家張五常的做法是問三個問題:A,“是什麽”(What?);B,“怎樣辦”(How?);C,“為什麽”(Why?)。如果這三問之後還有疑問,那我再補充壹條:“捫心自問”,往往會壹通百通。

11、營養搭配法

讀書如進食,少讀書則營養不足,從全世界每年人均讀書看:以色列約64 本;俄羅斯約55 本;美國約50 本;而中國約是 5 本。顯然總是就少。另壹方面,有許多人只讀壹類書,知識偏食,也會營養不良。理論工作者,讀點文學書,文藝工作者,讀點哲學書,成年人讀點童話,《哈裏波特》,同時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講“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我經常與企業家接觸,發現他們走得不高不遠,壹定讀書太淺;走得又高又遠,壹定讀書不淺。預知壹個人的精神境界,看壹個人閱讀的書目,絕對比看手相星相更準確。

12、病毒預防法

不讀書的人,往往死於精神饑渴;亂讀書的人,大半死於思想中毒。有壹些書,有相當的研究價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書成分復雜,正如林語堂所言: “在壹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比如讀希特勒《我的奮鬥》,對二戰歷史壹無所知,像壹張白紙,很可能讀來先入為主,成了納粹的信徒。最好能夠先讀下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和戴高樂《戰爭回憶錄》,讀書如交友,帶著疑問去切磋。什麽人交什麽朋友,多交益友、諍友、摯友,少交損友、佞友、惡友。偉人與常人的差別也許就在壹本書。

13、同頻***振法

讀書與交友都是講緣分的,所謂壹見傾心。有些書雖然好,我們讀了沒有感覺,那就是無緣,勉強去讀,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書。交友求知音,讀書求會心。正如錢鐘書所說:“壹個真有幽默的人別有會心,欣然獨笑,也許要在百年後、萬裏外,才有另壹個人在時空的彼岸,莫逆於心,相視而笑”。

讀書人的初級境界,是品味讀書之苦,如戰國時蘇秦 “頭懸梁,錐刺股”;這種“苦學”。比較適合考學、考研、考托福;讀書人的中級境界,是品味讀書之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讀書之樂,讀得欣喜若狂,讀得淚流滿面,讀得茅塞頓開。我自己深有體會:閱讀者,悅讀也。

14、角色扮演法

書中人物出場眾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壹個,那就是妳——讀者自己。讀書時,作為書中的壹個角色,讓妳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說讀《飄》,如果妳置身在故事之外,妳的感動指數是壹般是3-6,但如果妳想像自己某壹個角色,妳的感動指數會達到7-10;如果妳是梅蘭,妳會親身感受什麽幸福;如果妳是郝思嘉,妳會親身體會什麽是痛苦。這種方法,用來讀自傳、小說、劇本或報告文學尤為奇妙。當然,

如果妳是壹個感情脆弱的人,還是做壹個旁觀者。讀書要入得進去還要出得來,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靜心素讀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讀書。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認為:“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比如在讀古文和詩詞時,不急於理解,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慢慢去體會其中的含義。國學傳統中歷來倡導“三誦”朗誦、默誦、背誦。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過:“重復是學習的母親。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文革期間,著名作家巴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憶來以默讀,可謂深得素讀之大法。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進入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斷會體會到這樣的快樂:不知不覺,悠然心會。如果我們以提升修養和陶冶性情為目的去讀書的話,不妨用這種方法。

16、成見歸零法

放下是非之心,不帶有色眼鏡去讀書。朱熹倡導“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壹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下壹段。須如人受訟詞,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斷”。在沒有讀書前,有了先入為主的觀點,好處是不容易被誤導,但問題是也很容易做誤判。由於我們對壹個人,壹種價值觀、壹種哲學思想,壹種宗教觀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將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帶入書中,導致不公正的判斷。對那些爭議較大,特別是與自己觀點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見,像壹個公正的法官壹樣聽取訴訟,更容易聽見真理的聲音。

17、時空穿越法

作為壹個時空穿梭者,進入書中的世界。壹個人不讀書的人,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時時間和親身所到之處。當我們讀書時,妳立刻擺脫了時空的束縛,妳可以走進壹萬年以前,也可以走進500年之後,可以與孔子對話,也可以與奧巴馬談心。正如色列著名作家奧茲所言:“如果妳只是遊客,妳會站在舊城的某條街上,仰望壹座老宅,妳看見有個女人,正從窗戶裏凝視著妳。然後妳便走開了。讀壹本外國小說時,妳便能真切地得到邀請,進入別人的內室,進入他們的兒童房,書房,進入臥室”。其實本質上是穿越時空的束縛,進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讀書讓我們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18、舉壹反三法

讀壹本書,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遠遠不夠,不去思考,不去應用,就是讀死書。”教育空葉聖陶講 “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就是這個意思。我發現守財奴有兩種:壹種是守著錢財不會用,另壹種守著知識不會用。讀書過萬卷,長期存檔,無異於垃圾文件,只會讓妳的大腦速度減慢。

如何把書讀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壹個層次,是要與作者交流,與作者擦出火花,第二個層次是要講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與眾人擦出火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用”的第壹個層次,是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讓自己受益。第二個層次,是在用中發現新問題,找到新方法,創造出新理論,超越我們的前人。

讀書、藏書、教書、寫書、評書、薦書,我們將養成天下最好的個人嗜好,結交天下最好的良師益友[2],我們將因無盡的智慧而得永生。

編輯本段

名人讀書法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壹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壹枚金質獎章。得到獎章後,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壹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壹顆辣椒,放在嘴裏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壹些好的讀書方法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