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為: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妳不是我的老朋友嗎?”
出自西漢司馬遷《項羽之死》,原文選段: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譯文:
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僅憑借項羽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妳不是我的老朋友嗎?”
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於是把項羽指給王翳看:“這才是項王。”於是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征求我的腦袋,我送妳個人情吧!”說完便自刎而死。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壹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為《項羽本紀》。
主旨及賞析:
本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題目為後人所擬。本文記敘了項羽壹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壹幕。
這最後壹幕,由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場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陰陵失道、東城快戰、拒渡贈馬、賜頭故人等壹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和細節。
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壹於這壹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作者運用史實、傳說和想像,傳寫了項羽的窮途末路,不斷豐富、發展了他的性格,讓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藝術效果。
百度百科-項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