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大潤發在上海開設了第壹家大賣場。隨後的十年間,大潤發憑借二三線城市開店戰略,極度精細化的門店運營,以及總部集中、門店分散的混合管理模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至2009年,大潤發已在21個省市自治區開設143家門店,年營收達404億元,單店業績超過3億元。
作為壹個獨立的零售品牌,大潤發已經超越家樂福和沃爾瑪,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零售商。事實上,從那時起,大潤發就壹直保持著中國領先零售商的地位。
然而,就在大潤發登上零售業寶座的同時,中國的消費市場環境正在醞釀壹場大變革。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帶來了新的零售業態,也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這些變化很快蔓延到大潤發。2011以來,雖然大潤發總營收持續增長,但作為超市最重要經營指標的同店銷售額增長放緩,2014年進入負增長。
大潤發母公司高辛零售2014年報顯示,同店銷售額增長下降,主要是由於整體消費市場增長放緩,消費渠道更加多元化。
面對年輕消費者的不斷流失,傳統大賣場該何去何從?
時任大潤發董事長的黃明端非常清楚,大賣場要生存,必須轉型升級,核心問題是如何與年輕消費者建立連接。既然年輕消費者都上了網,大賣場也必須上網。
於是,2013年底,大潤發推出了自己的B2C電商飛牛網,開始探索互聯網和數字智能。然而,這條路並不容易。高存儲成本、高性能成本、高流量成本、低分銷效率,讓飛牛網陷入持續虧損的窘境。
三年後,飛牛網轉型,以店倉合壹的模式,兵分兩路,探索線上線下融合。
壹路是開發大潤發優鮮App,為門店周邊5公裏範圍內的顧客提供B2C生鮮1小時到家服務,滿足年輕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另壹種方式是推出大潤發E路App,為門店周邊的中小型超市、餐飲、娛樂、企事業單位提供B2B購買服務。
2017年底,阿裏巴巴投資高辛零售,大潤發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入快車道。
今天,大潤發在中國大陸開設的465,438+04大賣場已經全部數字化改造。除了大潤發優鮮App,還通過阿裏旗下的淘鮮達、餓了麽、天貓超市等端口,為門店5公裏範圍內的顧客提供1小時到家服務,為5公裏至20公裏範圍內的顧客提供半日達服務。
截至目前,大潤發線上會員超過10萬,其中20%~30%與線下門店會員重合。線上日訂單量接近40萬,線上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20%。希望未來能達到50%以上,相當於再造了壹個網絡版的大潤發。
2019年,大潤發生鮮電商實現全面盈利,同店銷售增長指數在連續5年負值後開始轉正。
大潤發門店遍布華東、華北、東北、華中、華南五大區域,服務29個省市自治區,員工超過65438+萬人,導購超過65438+萬人,每天服務超過400萬顧客。
為了方便管理,也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斷網對門店業務的影響,大潤發的基礎設施系統采用了分布式架構。區域總部系統、門店系統、POS系統相對獨立,基本上每個門店都有自己的服務器。
總部系統和門店系統不是實時在線的,兩者之間的信息交換是以日結的形式批量上傳或下發。
當新時代推動傳統零售企業轉型升級,需要他們在線上做生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時候,壹個坎擺在了他們面前——分布式架構無法支持線上業務,無法適應線上線下融合。
大潤發CTO陳郁安解釋說,零售企業要想基於LBS為門店周邊用戶提供到家服務,不僅需要集中式架構來承接所有用戶的app或第三方平臺,還需要在集中式架構部署的業務系統與各個門店的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互,從而形成混合架構,即部分業務系統在集中式架構,部分業務系統在在線分布式架構。
2016年,盒馬出現。這種以門店為中心,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給了大潤發壹個機會,因為它匹配了大潤發的核心優勢——供應鏈和門店網絡。
於是,大潤發決定轉型,開發了大潤發優鮮App和E路App,分別為門店周邊的消費者和企業客戶提供上門和購買服務。
由於線上訂單需要線下門店配送,集中部署在混合雲上的線上零售業務系統需要與各個門店的業務系統進行會員、支付、庫存、營銷、物流等數據的交互,從而形成混合系統架構,既包括原有門店的分布式架構,也包括可以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雲的集中式架構。
2017年底,大潤發獲得阿裏巴巴投資後,開始將部署在第三方雲上的系統和設備遷移到阿裏雲上。大潤發原有的雲架構也因此變成了本地IDC+和阿裏雲的混合雲。
當然,混合系統架構和混合雲都不是大潤發的最終目標。陳郁安透露,大潤發的混合架構相當復雜,數據流需要從總部到門店,門店到雲中間站,雲中間站到阿裏中間站。只要中間有壹個斷開,整個系統都會出問題。
所以他們希望簡化數據流動路徑,而要做到這壹點,他們只能把所有系統都集中在雲上,這樣就可以直接在雲端操作。
為此,大潤發準備用兩三年時間,把原來的線下系統全部搬到阿裏雲上,把現在的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混合系統架構升級為部署在雲端的集中式架構。
同時,目前的IDC在服務器到期後不會再購買新機,部署在IDC的業務系統會遷移到阿裏雲。屆時,IDC+阿裏雲的混合雲配置將變成純阿裏雲。
大潤發在成立之初就引入了ERP系統。有了ERP系統,再加上多年的功能開發和優化,大潤發線下門店的業務流程基本實現了信息化,供應鏈、商品、交易、會員等數據都沈澱在系統中。
2013年,面對電商的猛烈沖擊,大潤發開始探索線上零售,推出飛牛網自營電商,觸達不斷增長的線上消費群體。
但是,飛牛網的模式太有挑戰性了。在連續虧損幾年後,大潤發看到了新的零售機會,於是放棄了自營電商的想法,將飛牛網轉型為線上線下壹體化的門店配送業務。
消費者可以通過大潤發優鮮App享受最近門店的1小時到家服務,商家則可以通過大潤發E路發送App,獲得最近門店的次日購買服務。
但無論是大潤發優鮮還是E路,拉新品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其用戶大多來自線下門店的原始用戶。阿裏的投資為大潤發打開了廣闊的線上市場。
2065438+2008年3月,大潤發開始接入淘寶的淘鮮達項目。和大潤發優鮮壹樣,淘鮮達項目也是生鮮1小時到家服務。所以對於大潤發來說,相當於在大潤發優鮮App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壹個觸達線上消費者的端口。
更重要的是,這個端口位於手機淘寶上,其巨大的流量不僅為大潤發門店帶來了可觀的線上銷售額,也讓大潤發迅速獲得了大量的新用戶。
此後,大潤發再次入駐餓了麽平臺,與天貓超市達成“共享庫存”合作,為門店周邊5公裏範圍內的用戶提供1小時服務,為5公裏至20公裏範圍內的用戶提供半日服務,進壹步擴大了大潤發的線上流量和用戶數量。
至此,大潤發新零售業務擁有四個線上端口,消費者可以選擇任意壹個端口下單。從不同港口收到訂單後,商店將通過相同的履行系統發貨。
“我們前端不壹樣,後端壹模壹樣。我們綜合了壹批周邊小區的訂單,交給了壹個小弟。訂單足夠密集,配送效率很高。”陳郁安解釋道。
截至目前,大潤發414門店已全部接入1小時送貨上門服務,200多家門店推出天貓超市半日送達服務。在線人數突破3300萬,活躍用戶超過10萬;e路通商戶數量超過53萬,活躍商戶數量接近24萬。
據大潤發新零售事業部總經理吳春香介紹,雖然四個線上端口的用戶群體部分重疊,但整體分離明顯。
大潤發優鮮主要是家庭用戶,大部分是大潤發的忠實用戶;淘鮮達、天貓超市以白領為主;餓了麽屬於年輕化的外賣群體,主要買零食和水果。
除了線上數字端口,大潤發也在嘗試社區團購模式,以觸達更多用戶。
壹方面,大潤發和菜鳥合作,菜鳥把菜鳥站站長發展成群主,讓他們建立運營社區團購,然後在小程序下單,由大潤發門店統壹配送到社區。
另壹方面,大潤發也成立了專門的團隊發展組長,E路發展的業務代表也可以發展組長。
在拓展線上銷售端口的同時,大潤發還對所有門店實施新零售轉型,使其具備線上運營能力。門店使用了阿裏雲POS機和自助收銀機,不僅打通了與阿裏的商品和庫存數據,還將門店支付環節變成了消費者的數字觸點。
為了提高揀貨效率,店裏的揀貨在20分鐘內完成。商店安裝了懸掛系統,並部署了快速提貨倉庫。
陳郁安解釋說:“店鋪商品,尤其是生鮮產品和快消品,線上線下基本都要用到。對於周轉較快的商品,可能會出現網上客戶下單,商品在門店還沒來得及提貨就被門店客戶買走,或者商品已經被門店客戶放進購物車,但還沒有結賬,網上庫存仍顯示有貨的情況。為了避免類似的缺貨,我們對周轉慢的長尾商品不做分割,對於周轉快的商品,我們專門搭建快速揀貨倉進行實物分割。目前我們出貨的缺貨率在0.6%左右。”
為了保證線上線下全渠道業務的高效順暢運作,尤其是在大潤發,線上有多個零售端口,連接下各門店的分布式系統,大潤發需要壹個中間系統來實現線上線下的對接和互動。
大潤發優鮮App和E路Fa App在2017上線的時候,大潤發就建立了這樣壹個中間系統,並稱之為大潤發眾泰。這項業務的中間平臺部署在大潤發IDC+第三方雲的混合雲上。
大潤發在得到阿裏的投資後,加快了數字化智能化的進程,將阿裏雲POS機引入門店,接入淘寶的淘鮮達項目,於是將業務中心搬到IDC+阿裏雲的混合雲上,與阿裏的中心進行互動。
未來,當混合雲變成全部阿裏雲,大潤發業務的中臺也將集中在雲端。
現在,業務臺以秒速與大潤發優鮮App、餓了麽、阿裏眾泰實時交互,還與所有門店的業務系統交互,獲取庫存、價格、貨品、物流等數據。
只是大潤發門店的ERP系統是單機系統,沒有服務能力,所以大潤發在每個門店部署了本地系統,作為業務中心和門店系統的中轉站。
通過雲端的業務中心,大潤發實現了多渠道業務同時在線,可以進行統壹的資源管理、數據管理、運營管理和業務管理,有效促進了整體業務的穩定增長。截止2019年末,大潤發線上零售業務已經實現盈利,門店同店銷售增長也開始轉正。
在全渠道新零售業務碩果累累的同時,大潤發也在用數字化、移動化的手段重構門店的底層效率。
以前由於采用了ERP系統,門店的移動管理比較少。每天基本上都是早上打印壹大堆報表,分發給店裏相應的人員。他們拿著報告去做上面列出的任務,然後在所有任務完成後把報告送回去。
現在,大潤發使用PDA設備使門店收貨、理貨、上架、揀貨、包裝、配送和庫存管理實現移動化。
“很多工作都可以通過系統分配給相應人的PDA。他們接收任務並完成它,然後直接在設備上點擊報告。”陳郁安解釋道。
大潤發還為門店普通員工開發了壹個App,讓門店可以隨時在手機上查看自己的銷售額和業績。
ERP系統基本實現了大潤發門店的信息化,大潤發利用系統中沈澱的進銷存數據,建立了非常強大的商品管理能力。但是,除了開發票,其他數據,比如會員,更多時候只是數據。
2014年,大潤發推出飛牛網,開始做線上。“我們知道,在網上,人和交易是相關的,是單個人和他之間的交易,所以我們需要提取所有的交易。”陳郁安說。
碰巧的是,在大數據技術成熟的時候,大潤發利用大數據開發框架,在自己的混合雲上搭建數據中間平臺。只是這種開發框架采用開源系統,存在壹定的安全隱患。
所以目前大潤發正在和阿裏合作,利用阿裏的DataWorks大數據開發平臺和MaxCompute大數據計算服務,在阿裏雲上重建數據中間平臺。
預計今年內,大潤發將首先把會員、交易、業績等相關數據導入新的數據中心。屆時,大潤發將可以利用更精細粒度的線上會員畫像,實現個性化精準營銷。
借助阿裏的產品和工具,大潤發可以預測新店周邊有多少用戶,在哪些區域。開店後可以清楚的知道周邊用戶發展了多少,滲透率如何,購買頻率如何,偏好哪些品類。
對於線上的訂單履行和配送,大潤發和蜂鳥相互配合,整個過程完全由數據驅動。
當大潤發門店系統收到多個線上端口的訂單時,會自動將訂單分配給揀貨員,揀貨員根據PDA上顯示的訂單信息進行揀貨。提貨打包後,提貨人在PDA上點擊完成,訂單信息會自動傳到蜂鳥智能調度系統,系統會自動通知騎手發送訂單。
蜂鳥為大潤發定制店內配送模式,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目前,準時交貨率為99%。
同時,蜂鳥系統會根據訂單覆蓋區域和配送路線,收集同壹區域的多個訂單,交給壹個騎手進行配送,不僅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也增加了騎手的收入。
在陳郁安看來,未來十年IT技術發展的方向是智能化。數字智能的能力壹旦在公司沈澱下來,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雖然大潤發有完整的ERP系統,可以產生很多報表,但是這些報表只是數據和信息。閱讀這些材料和信息,然後轉化為合適的決策,基本靠人。
當然,決策也分不同的層次,有些屬於日常決策,有些屬於經營決策,有些屬於戰略決策。
實現智能化後,日常和業務決策都可以被替代,這樣運營效率會更高。
比如大潤發做壹小時到家業務,有兩件重要的事情。第壹,庫存要準確,因為客戶下單後壹小時就會發貨。第二,要有足夠的人力去配送訂單。
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得提前儲備庫存和人力。然而,多少才算夠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大潤發必須盡可能準確地預測訂單。
壹開始大潤發預測所有線上訂單都是人工下單,提前壹周,壹家店壹家店,準確率在90%左右。去年年初,大潤發開始嘗試使用阿裏的智能系統進行預測。
“剛開始的時候,智能預測有點笨,準確率在70%~80%,有的時候只有60%多,因為需要考慮很多決策因素,不斷用數據進行訓練。”吳春香說。
經過近壹年的調整和學習,今年4月1日,大潤發開始全面使用智能系統進行訂單預測,對每個門店每天的訂單進行預測,準確率已經超過人工。
“通過準確的訂單預測,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庫存和人力,我們的運營效率將得到優化。之後我們會繼續調整智能系統,讓它學習新的東西,希望未來的預測能達到小時級別。”吳春香補充道。
陳郁安認為,智能帶來效率提升。
大潤發是經銷商,壹端連接消費端,另壹端連接供應端。它就像兩端之間的管道,往往有堆積的地方。如何用壹個更高效的系統,讓兩端之間既沒有積累,又流通順暢,才是大潤發要做的。
比如目前門店和總部的互動是日常的。總部收集信息反饋給廠家可能要兩三天,然後廠家發貨可能要壹個星期以後。這個供應鏈的信息流其實很慢。
未來在互聯網和智能化的框架下,如果信息流能夠成為秒級,會給整個供應鏈和企業的管理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值得探討。
因此,在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中,大潤發接下來要做的是基於雲架構構建更主動、更智能的IT系統,同時利用阿裏的資源和能力,培養大潤發的智能化能力。
“當我們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我們的決策會比其他零售企業更快。時間長了,差距會越來越大。”陳郁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