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食鹽加碘好還是不加碘好?全民“加碘”。

食鹽加碘好還是不加碘好?全民“加碘”。

現在很多單位的體檢表格裏都增加了壹個新的項目,甲狀腺彩超。山東菏澤某事業單位的徐女士最近做完了這項檢查,被醫生告知:“甲狀腺結節要定期到醫院復查。”對於病因,醫生分析可能是碘過量,因為這個地區不缺碘。缺碘的甲狀腺會甲亢,而富碘的甲狀腺會患結節,於是警告她不要再吃碘鹽。徐女士忐忑不安地回到單位,得知有幾個同事和她壹樣,也查出了這壹項的問題。

據了解,幾個月前,衛生部公布了《食用鹽碘含量》征求意見稿,將鹽碘的強化量由原來的20毫克/千克至60毫克/千克,改為食用鹽碘含量平均水平20毫克/千克至30毫克/千克,同時賦予地方政府相應的自主權。但也有專家指出,這只是技術上的調整,碘鹽政策並沒有根本改變。建議進壹步加大碘鹽政策的調整乃至鹽業體制的改革。

現實中全民“補碘過量”

令徐女士遺憾的是,衛生部的碘鹽新標準和說明書對居民在非碘鹽中的消費權只字未提,這意味著包括她在內的甲狀腺患者無論是否需要,都必須“加碘”。

15年前,為了解決我國7億多人口的碘缺乏問題,國家頒布了《食鹽加碘管理條例》,消除碘缺乏的危害,要求除八個高碘省市外,所有省市都要添加碘鹽。由於食鹽的壟斷,碘鹽政策從壹開始就充滿爭議,尤其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全民加碘”。

中國營養學會的壹份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為11g,農村居民為17g。按照市面上大多數碘鹽每克含碘20至50微克計算,中國人每天的碘攝入量達到了驚人的220至850微克,遠遠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每天200微克的安全線。

中國醫科大學滕衛平教授經過5年的研究證實,在壹些高碘地區,如果在食鹽中加入碘,容易誘發甲亢和甲狀腺結節。15國家補碘政策實施後,越來越多的地方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部分地區正迎來甲狀腺疾病發病高峰,疾病暴發的時間段與強制食用碘鹽重合。專家提出了“科學補碘,分類指導,因地制宜,不多不少”的原則。

2009年8月,媒體集體拷問全民補碘“壹刀切”政策,質疑鹽業公司壟斷利益,引發了對碘鹽政策的大討論。很快,衛生部對碘鹽爭議做出回應,承認目前食鹽中碘含量偏高,碘過量可增加碘鹽實施後10年內患甲亢的風險,並表示從下壹年起適當下調現行碘鹽用量。

“20m g/kg壹定是碘鹽碘含量的安全底線嗎?”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常務副院長胡永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新標準的出臺有積極意義,但要註意哪些地方缺碘,哪些地方不缺碘;哪些人需要多補,哪些人需要微補,哪些人不需要補,並根據不同地區制定不同的碘含量標準,這樣更客觀、詳細。

紫菜、紫菜、海鮮魚、扇貝、貽貝、海蜇、龍蝦等海產品的碘含量相對較高。中國的壹些沿海地區盛產海鮮。經過多年的強制加碘,壹些地區的許多人已經“過量補碘”,甚至引發身體疾病。在群眾的要求下,這些地區在多年前就開始悄悄銷售無碘鹽。

2010 5月15日是我國第17個“碘缺乏病防治日”,山東煙臺鹽業公司176個非碘鹽銷售網點同日向社會公布。山東省無棣縣鹽務局局長邱海軍告訴本報記者,其實早在多年前,位於山東省最北部、瀕臨渤海灣的無棣縣就已經在六堡鄉銷售無碘鹽。

據專家介紹,壹些地區的飲用水源已經富含碘。我國約有16萬人生活在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山西、內蒙古、新疆等8省91縣的碘富集區。令人擔憂的是,在高碘地區,仍有相當壹部分人買不到非碘鹽,不得不吃碘鹽。

質疑強制性標準難以調節輿論。

碘鹽標準的修訂壹波三折。衛生部公布《食用鹽碘含量(征求意見稿)》,擬降低食鹽碘含量上限。與此前衛生部發言人“食鹽加碘未造成居民碘攝入量超標;與居民碘缺乏的健康風險大於碘過量的說法相比,公開承認碘過量是健康的潛在危害,承認目前食鹽中碘含量高,並大幅降低食鹽中碘含量的上限標準,無疑是壹大進步。

國家有關部門似乎對爭議已久的“強制過量補碘”及其帶來的各種健康問題有了客觀理性的認識,並開始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黃健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細化的政策調整和變化,以及過去不分地區、不分人群的“壹刀切”統壹食用碘鹽,是碘鹽政策從嚴控向“放開口子”轉變的可喜信號。

同時,黃健指出,任何涉及全國的政策調整,具體落實到壹省壹市,總會有適應或者基本適應的問題。即使國家衛生部門降低了碘鹽含量上限,對個別高碘地區和個體人群來說,也未必那麽適用。壹項繼續維持碘鹽“強制標準”的政策,即使降低了標準,壹些人的日攝入量仍可能很高,最終會給公眾健康帶來危害。

黃健質疑:改良後的食用鹽碘含量平均水平為20mg/kg至30mg/kg,但在這個上限高、下限不低的標量下,如何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當地人民的實際碘營養水平,選擇適合當地人民的食用鹽碘含量平均水平”,實在是個未知數。

他指出,富碘或缺碘地區本身是壹個地質地理區劃,而不是壹個行政區劃。即使在壹個省(甚至壹個縣),水碘情況也不壹樣,富碘區和缺碘區可能交叉分布。比如遼寧大部分地區屬於高碘地區,但省內的本溪、遼陽地區仍屬於缺碘地區,山西相對缺碘,但山西的孝義縣等地高碘。

建議全面放開食鹽品種。

中國疾控中心地方病預防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所所長劉守君表示,在保持補碘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要增強食鹽加碘政策的科學性,真正做到“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未來的趨勢可以概括為‘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劉守君說,壹個中心就是抓住“高危地區”的中心。我國目前有104個縣被定為碘缺乏病高發區,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這些地方在大力供應碘鹽的同時,要對重點人群實施應急補碘措施,及時制止碘缺乏病的危害。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兩個基本點。中國有7億多人生活在缺碘環境中,5億多人生活在缺碘環境中。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預防措施,就是“因地制宜”。缺碘地區需要補碘,但不同省(區、市)、不同縣缺碘情況不同,不同地區人群膳食結構和食鹽攝入量也不盡相同。如何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碘鹽濃度,這就是“分類指導”的內容。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分類指導。很難平衡各種因素。但是不管多難!”劉守君說,有關部門要做更細致的工作,推出貼近“市情”、“縣情”乃至“農村情”的不同碘鹽產品,科學引導公眾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公共衛生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全民碘鹽之所以暢通無阻,全民補碘壹刀切,很少有人質疑,是因為碘鹽的利益已經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利益體。政府衛生部門把消除碘缺乏病作為政績,也為食鹽專營提供了“正義”的支持。在沒有客觀數據支持的情況下,相關健康專家繼續從正面暗示和強化碘鹽。但鹽業公司利用行政資源,徹底排擠行業內其他生產企業,整個鹽業成為中國經濟市場化的死角。

“衛生部下調碘鹽用量很大程度上是應對輿論壓力的權宜之計,對於解決碘鹽深層次問題並沒有太大意義。”這位專家表示,正確的做法是改革現有的全國統壹強制碘鹽制度,建立多中心食鹽供應體系。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們的飲食結構差異很大,更不用說同壹個縣內不同省、鄉、村居民的天然碘攝入水平不可能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全國統壹的加碘標準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多中心的食鹽供應體系。

專家表示,現有的國家“食用鹽碘含量”改革後,可以由各省區市,甚至縣鄉自行確定。地方標準只是推薦性標準。就像營養標準壹樣,任何地方部門不得強制轄區內居民統壹食用壹定濃度的碘鹽,人民保留食用碘鹽的權利。

“補碘過量”會威脅健康,不補碘也會威脅健康。現在看來,這似乎是壹個兩難的選擇。但專家認為,事實上,如果能夠真正打破壟斷,充分引入市場競爭,是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在自由競爭市場的無形之手下,“非碘鹽”、“低碘鹽”、“高碘鹽”等各種能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食鹽品種自然會層出不窮,讓消費者自主選擇。政府要做的,除了加強對食鹽質量的監管,主要是調查和告知消費者各種補碘信息,包括哪些健康狀況需要補碘或者不需要補碘。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