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基本情況
安徽省有兩個省級環境地質機構,分別是安徽省地質調查與環境監測中心和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站。安徽省國土資源廳下屬的安徽省地質調查與環境監測中心成立於2003年,現有員工31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3人,工程師4人,助理工程師14人。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全省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項目的管理;承擔全省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評價工作。
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站的4個地方監測站(含10個直屬站)和地礦局地質隊管理的7個監測站組成。現有職工23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79人(高級職稱70人,中級職稱50人,初級職稱59人),各省轄市已實現65438人。
1983經原地質礦產部、安徽省地質礦產局批準,在安徽省蚌埠市成立安徽省地質礦產局水文地質站。1992年6月更名為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站,是經安徽省機構編制委員會(17號)批準的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其主要職責如下:開展基礎性公益性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的分析、調查和監測服務。具體負責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調整和優化設計,履行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日常管理,對市級監測站的地質環境調查和監測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匯總和綜合研究監測數據,編制各類年鑒、通報和公報等。,承擔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為政府進行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環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務。
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隊伍現狀表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汛期前的地質災害調查、汛期應急調查以及地質災害防治和重要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起草。承擔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實地核查,承擔群測群防技術的專業指導。開展地下水動態日常監測,協助市國土資源局進行地質環境監測管理和監測網點維護,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和監測。為國土資源部門的管理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從左至右:賀公社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關羽副站長、站長兼黨委書記、調研員、總工程師孫健政治家。
二是監控網點建設
(壹)地下水調查和監測建設
安徽省地下水環境監測始於淮北平原1982。全省建成淮北平原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和淮北市(含二電廠)、宿州市、阜陽市、蚌埠市、合肥市5個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對長江沿岸丘陵平原的區域地下水環境進行了監測。同時,對淮北平原的半湯、亳州、界首、楊過、蒙城、淮南,沿江丘陵平原的蕪湖、銅陵、安慶、馬鞍山、宣州、天長、巢湖,皖南黃山等12城市和1地熱水水源進行了監測。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地下水環境監測孔(點)(含河段、雨量站)315個。其中,國家級監測孔(點)71個,省級監測孔(點)229個。水位監測的監測頻率為每月6次;水溫監測每月6次;每月3次水質監測;年調查開采量1次(以地級市為單位);監測孔深度每年測量1次。自建站以來,已完成地下水位監測約54萬次,水溫監測約45萬次,水質監測2484次,水量監測4028次。
根據2007年地下水環境監測項目的設計要求,擬在淮北平原的亳州市和阜陽市新建3個地下水監測孔,孔深均超過350m,主控層位為155 ~ 350 m,采用先進儀器自動采集數據。目前,亳州市的監測孔已經完成,另外兩個監測孔正在建設中。
(2)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建設
每年汛前和汛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積極開展應急地質災害調查。每年向中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報送汛期前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汛期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地質災害公報和全省地質環境公報。
2008年以來,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站承擔了全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截止10,* *已制作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產品156期,三級以上預警43個(其中四級預警5個)。其中,5月份有31期,三級以上預警1期;6月30日,ⅲ級以上預警19(ⅳ級1);7月***33,ⅲ級以上預警11次(ⅳ級1次);8月32日,ⅲ級以上預警12個(含ⅳ級3個);9月30日,三級以上無預警。
(3)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監測與建設
安徽省* * *發現各類礦產138種,總潛在價值2.06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煤礦、鐵礦、水泥用石灰石、硫鐵礦和銅礦是安徽省的優勢礦種,淮北煤田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目前,全省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48種,礦山企業7813家。礦業產值和生產增加值分別占全省的35%和38%,礦業已成為全省的支柱產業。但是,礦山地質環境破壞也相當嚴重,礦山地質環境監測任務十分艱巨。
2007年6月22日,《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頒布,為安徽省保護和改善礦山地質環境,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防治礦山地質災害、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保障公共財產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監控設備(器材)配備現狀
安徽地質環境監測設備有越野車7輛,鉆機3臺,臺式電腦90臺,筆記本電腦26臺,小型服務器3臺,實驗室1,為丙級資質,現申請乙級資質。
地下水監測工作基本為人工監測,即采用監測站技術人員重點監測、聘請群眾觀測員輔助監測的原則,采用基於“吊鐘”的觀測工具觀測地下水位和水溫;地質災害監測主要采用簡單的人工監測和人工目視監測,監測手段落後。數據收集主要基於紙質記錄,由郵局遞送。重要監測點由各市站技術人員自行監測,通過定期檢查和突擊檢查保證監測結果質量。所有的數據都進入計算機,計算機用來處理和分析數據。
四。信息化建設
安徽省目前使用的是中國地質環境監督研究所的地下水監測數據庫,地質災害監測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信息化尚未啟動。
動詞 (verb的縮寫)主要監測結果和服務
1.每年報送國家點地下水監測年鑒、國家點地下水動態數據庫、省點地下水監測年鑒、省點地下水動態數據庫、地下水動態公報、地下水動態預報、汛期前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汛期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年度地質災害公報、地下水環境監測年度報告。
2.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安徽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8年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157,通過電視和國土資源廳網站向社會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44次,其中汛期43次(含四級預警5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防災減災效果明顯。
不及物動詞法制建設
1.《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6月22日安徽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壹次會議通過)。
2.1997安徽省人民政府第127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安徽省飲用天然礦泉水資源管理辦法》,這是安徽省第壹部關於地質環境管理的政府規章,也是我國第二部關於礦泉水的政府規章,實施日期為1997年5月5日。
3.1999安徽省人民政府第3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安徽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施行日期為1999年7月5日。
4.2007年,安徽省政府第59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修復保證金管理辦法》,實施日期為200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