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掛印封金>。
原文是:
關公曰:“人生天地間,無終始者,非君子也。吾來時明白,去時不可不明白。”
譯文是:
關羽說:“生於天地間的人們,做事要有始有終,有頭有尾。我來的時候明明白白,那麽我去的時候也壹定要明明白白。”
這是關羽在掛印封金、千裏尋主前所說,當時寄居曹操籬下的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陳震讓他馬上就走時,關公卻要待“辭卻曹操”然後再走。表明了關羽做事光明磊落、“君子坦蕩蕩”的情懷禮義。
擴展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壹,也是中國第壹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壹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壹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壹群叱咤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壹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
羅貫中作為壹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蕩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羅貫中在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
繼嘉靖本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作了壹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等,內容沒有大的改動。
百度百科--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