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中藥古今研究:赤石脂

中藥古今研究:赤石脂

1、《名醫別錄》:“療腹痛腸澼,下痢赤白,女子崩中漏下,難產胞衣不下。”

2、《本草綱目》:“五色脂,澀而重,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痢崩帶失精是也。”

3、《神農本草經》:“主黃疸,泄痢,腸僻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4、《本草匯言》:“滲停水,去濕氣,斂瘡口,固滑脫,止瀉痢腸僻,禁崩中淋帶。”

5、《本經逢原》:“赤石脂功專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湯治下利便膿血者,取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火熱暴註,初痢有積熱者勿用。”

6、《長沙藥解》黃元禦:“味甘、酸、辛,性澀,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經。斂腸胃而斷泄利,護心主而止痛楚。”

7、《本草經集註》陶弘景:“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治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饑,輕身,延年。”

8、《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甘,性平無毒,入心經。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下痢,癰疽瘡痔,女子崩漏產難,下胞衣。石脂色赤,宜入心經,腹痛諸證,皆火為之殃。崩漏諸證,皆血為之禍,心主血屬火,得石脂以療之,而更何庸虞哉?”

9、《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大溫,味甘酸辛,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腸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人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饑,輕身延年。(火煆)

赤石脂氣大溫,稟天春夏木火之氣,入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絡經;味甘酸辛無毒,得地中東西土木金之味,入足陽明燥金胃土、手陽明燥金大腸。氣味升多於降,陽也。

心包絡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代心君行事之府也;石脂氣味酸溫,則條暢心包絡,而心君之氣得所養矣。肝開竅於目,辛溫疏達,則肝和而目明。精者五臟陰氣之華也,甘酸之味可以益陰,所以益精而補髓也。

腹者太陰經行之地,太陰為濕土,土濕而寒則痛;石脂氣溫,溫能行寒去濕,所以主之也。胃與大腸為陽明燥金,陽虛不燥,則腸澼下利;石脂溫辛收澀,故主下利及小便利,蓋澀可以固脫也。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有虛實,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心包絡代君行事;其氣味酸溫,可補心包絡之火也。肝藏血,肝血不藏,則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矣;味甘酸可以藏肝血,氣溫可以達肝氣,所以主之也。

久服補益陽明,陽明經行於面,所以好顏色。腎為慳藏而藏智。酸收益陰,所以益智,陽明胃氣充益,所以不饑而延年也。

10、《飲片新參》王壹仁:“赤石脂如紅泥塊。辛香甘平。固澀大腸,治久瀉,生肌催產,止崩帶滑泄。”

11、《本草新編》:赤石脂,味甘、酸、辛,氣溫,無毒。入脾與大腸。凡有潰瘡,收口長肉甚驗。能止血歸經,養心氣,澀精,住瀉痢。此亦止澀之藥,內外科俱不可缺者也。

赤石脂,稟土金之氣,而色赤則象離火,寒邪之下痢白積者,似可澀之。若大熱暴註滯下,全是濕熱,似宜祛暑祛積,未可用此以止澀之也。

12、《藥性歌括四百味》:“赤石脂溫,保固腸胃。潰瘍生肌,澀精瀉痢。(色赤黏舌為良。火煆,醋淬,研碎。)”

13、《馮氏錦囊秘錄》:稟土金之氣,色赤則象火,故味甘、酸、辛,氣大溫,無毒。氣薄味厚,降而能收,陽中陰也。入手陽明大腸,兼入手足少陰經。味澀可以去脫,色赤可以入血,甘溫可以補中,所以為陰分收斂補益及滌除溫熱之用也。

赤石脂,系收斂之劑。火鍛醋淬,研碎,百潰瘍疽,收口長肉,壹切來血,止塞歸經,養心氣塞精,住瀉痢除痛。治腸癖浥下,崩帶脫肛,取色赤以和暢血脈。且體重而澀,直入下焦,以收斂也。治胞衣不下者,取體質之重,兼辛溫而使惡血化也。故雲:“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胞衣無推蕩之峻”。

主治(痘疹合參) 治痘瘡胃虛瀉痢不止者,權用人丸藥,為去脫收澀之方,宜煆紅醋淬用之。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四水矽酸鋁,還含有鈦、鎳、鍶、鋇等微量元素。

2、作用:本品有止血、止瀉、抗炎、保護消化道黏膜、促進尿磷排泄等作用。

3、藥理:有吸附作用,能吸收消化道的有毒物質、細菌毒素及食物異常發酵的產物,並保護消化道粘膜,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故對胃腸道等有止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