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企業並購財務風險識別方法

企業並購財務風險識別方法

企業並購財務風險的識別的方法有哪些

1、杠桿分析法,是狹義上的財務風險的衡量方法,主要通過計算杠桿系數來初步識別財務風險水平的高低,其指標包括財務杠桿系數和資產負債率。

DFL=EBIT/(EBIT-I)

DFL指財務杠桿系數,反映企業的稅息前利潤(EBIT)增長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增長幅度。DFL越大,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越高。

RLA=L/A

RLA:資產負債率;L:企業的全部負債;A:企業的全部資產

RLA是衡量企業財務風險健康狀況的核心指標,RLA越高,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越高。當RLA大於50%,壹般認為企業的財務風險水平較高;反之,當小於50%時,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水平較低;當RLA接近100%水平時,說明企業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

2、EPS法,主要衡量並購前後購買企業每股收益的預期變化,屬於廣義上財務風險的衡量方法。

EPS=[(EBIT-I)(1-t)]/Q

EPS:企業每股收益;I:利息支出;t:加權所得稅率;Q:股票總數。

當並購之後的EPS大於並購前的EPS時,說明企業並購決策行為是合理的;反之,則是不合理的。

3、股權稀釋法,主要比較並購前後原股東股權結構的變動情況,屬於廣義上並購財務風險的衡量指標。

RIE=(Q0+Q1)/(Q0+Q1+Q2)

RIE:股權稀釋率,反映企業原股東所控制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占總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的比率;Q0:並購前企業的原股東所持有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Q1:並購時企業的原股東所增持的新發行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Q2:並購時企業的新股東所持有新發行的具有表決權的股票數量。

當並購前後的RIE發生激烈變化,說明並購行為將給企業的原投資者帶來巨大的股權稀釋的風險。如果發行新股後的RIE小於50%,說明股權稀釋的財務風險較高;反之,說明股權稀釋的財務風險較低。

4、成本收益法,指比較並購的成本與收益水平,屬於廣義的並購財務風險的衡量方法。

RCR=C/R

RCR:企業並購成本收益率;R:並購的預期收益,包括成本節約、分散風險、較早地利用生產能力、取得無形資產和實現協同效應以及免稅優惠等預期收益;C:並購的預期成本,包括直接的購買支出、增加利息、發行費用及傭金和管制成本,以及各種機會損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機會成本和喪失好的投資機會的損失)。

當RCR小於1時,說明預期收益大於預計成本,則並購行為是合理的;反之是不合理的。

5、現金存量法,指比較並購前後企業預計的現金存量水平,看現金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常用的方法是計算現金流動資產率和現金總資產率。

RCCA=C/CA

RCA=C/A

RCCA:現金流動資產率;RCA:現金總資產率;C:企業廣義現金存量,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短期投資等;CA:企業的流動資產;A:企業的總資產。

並購後的RCCA和RCA越低,說明企業面臨的現金短缺的財務風險越高,反之越低。

6、模型分析法,指借助於統計學和數學的模型構建來總體判斷並購財務風險的方法,最常見的方式是建立回歸分析模型,以識別企業是否面臨過高的財務風險。

CR=a0+a1x1+a2x2+a3x3+...+anxn+E

CR:財務風險水平;a0、a1、a2、a3,...,an:系數值;x1、x2、x3,,...,xn:各種財務風險因素;E:殘差。

可以根據歷史數據來估計壹個衡量財務風險的標準值(CR0),當企業並購後預期CR大於CR0,則說明企業的財務風險很高,反之則較低。

每種風險識別方法都有各自的不同的特征和適應情況,在使用的時候不能盲目使用,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具體分析到底應該使用哪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