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道德經》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道德經》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壹、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壹。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二、各家之解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麽》

道啊,看它看不見,這叫做“夷”;聽它聽不到,這叫做“希”;摸它摸不到,這叫做“微”。這三者都是大象無形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壹。

道啊,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名狀定義,周而復始的運動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

道啊,是真實存在的。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2、南懷瑾《老子他說》

本章首先提出有壹個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又觸摸不到的混元壹體的東西。要說它是物嗎,它又不同於物質世界的物體那樣,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要說它不是物嗎,宇宙萬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來。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實用上,便叫它作混元壹體。但在本無名相可說上,它究竟是什麽東西?老子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視之不見的,還有非見所及的存在,特別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無阻的表示。

聽之不聞的,還有非聽聞所及的作用,特別命名它叫“希”。希,不是無聲,只是非人類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感覺摸觸不到的,還有非感官所知的東西,特別命名它叫“微”。微,當然不是絕對的沒有。

總之,視、聽與觸覺這三種基本作用,原是壹體的三角形。它與物理世界的聲、光、觸受是有密切的相互關聯性。也可以說它是壹體的三種作用,不可尋探它的個別界限,因此儱侗說明它是“混而為壹”的。從老子以後的道家與道教,便因襲其名,叫它“混元壹體”,或“混元壹氣”。這便是老子當時對物理的分類說法,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理論物理的粗淺說明之壹。

再進壹步說明,他說這個聲、光、觸覺“混而為壹”的東西,它的本身,並無上下左右等的方位差別,也沒有明暗的界別。也可以說上下明暗,“混而為壹”而不可或分的,所以它具有超越時空的性質。“其上不皦”,雖在九天之上,也不受皦然光明的特色所染汙。“其下不昧”,雖在九地之下,也不受晦昧不明的現象所染汙。它說似無關卻有關的永遠不斷不續似地連在壹起,“繩繩不可名”。妳要說它是壹個具體物質的東西,它又不是物質,“復歸於無物”。總之,沒有固定的形狀,“無狀之狀”。也不能用任何壹樣東西來比擬它的現象,“無物之象”。只好給他取了壹個混號,叫作“惚恍”。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不僅看不見聽不見,也無法用觸覺感知到它。道的這種無法用觸覺感知的特性,稱之為“微”。安靜無聲的微風,雖然看不見,聽不見,但是可以用觸覺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道則不然,既無法看見聽見,也無法像風那樣被觸覺感知到。

(2)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壹。

此三者,指“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詰,無法繼續推究和追問它們到底是什麽。所以,只能把它們混而為壹。道,無形質,無聲音,無法用觸覺感知,它超出了人的認知上限,也超出了人的智識所能理解的上限。

(3)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虛漠鴻蒙之氣,連綿壹片,無處不在,無邊無際,這樣的狀態,為繩繩。所以也無法用觸覺感知到它。

(4)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我們的所有感知能力,都是為了對物的感知。所以,要通徹大道,只能離形去知才可以,而不能依賴感知能力。我們所有的心智能力,也都不過是對物的感知能力的後續產物。所以,心智能力和感知能力用以通徹大道,壹樣的無用。

(5)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人與道為二,才能可迎之可隨之。人與道混而為壹,人與道既混為壹,誰迎誰呢?是人迎道呢,還是人隨道呢?迎無可迎,隨無可隨,這樣便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人道混為壹的狀態。

(6)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何謂古之道?未始有物為鴻蒙之古,為古之道。何謂今之有?天地萬物。人道為壹,才能解除物蔽;摒棄小知,才能以道禦物,統禦天下。

(7)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何謂古始?物不足以待,知不足以信。因為,天下肇始於天地相合,天地肇始於帝,帝肇始於道。道本無物,是為古始。

何謂道紀?大道之倫常,大道之綱紀,是謂道紀。以物禦道,以人智治國,如同以其子而求其母,是謂違背天道倫理,亂天道綱紀。

只有明道知常,抱壹守中,才能以道禦物,以道統禦天下。這樣才是合乎天倫順乎大道之綱紀。

三、我之體悟——我唯壹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年齡越大,我們可能越發現壹個問:世間萬物,所有我們能看到、聽到、摸到的東西,可能並不壹定是真實的。相反,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也不壹定看的到、聽得見、摸得著。

壹方面是因為,我們所感知到的東西可能是片面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過,講幾個盲人湊在壹塊兒摸大象,最後得出了針鋒相對的結論:有人說大象像壹堵墻,有人說像壹根柱子,有人說像壹個梭鏢,有人說像壹根繩子……。我們看到他們在那裏爭鋒相對,可能會覺得很可笑,覺得他們很愚蠢。那是因為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視角看他們的。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缺乏更高的視角,或者更多的視角,甚至我們根本不知道會有這種視角偏差。?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很形象的描寫了這個問題。

不過,如果僅僅是片面還好,至少這還是真實的,其實我們的身體常常還會欺騙我們,比如有些人是色盲,他們看到的顏色和我們看到的顏色可能就不壹樣,如果偶然有機會發現,可能我們根本不知道別人看到的和我們看到的不壹樣,就算妳知道了,妳也永遠沒辦法感知對方眼裏的世界究竟是什麽樣子的。再比如,我們帶上VR眼鏡看電影,雖然我們知道眼前的東西並不真實,但還是會隨著場景的變化,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動作。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很多時候分不清想象和現實。

另外,人的大腦喜歡完整的東西,不喜歡又缺陷的東西,所以人類大腦有個極其強大的功能——自動腦補功能。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拼湊的片段,腦補出壹個故事;可以通過幾個關鍵的零件部件,猜出實際是什麽東西。包括我們讀壹本書,除了小學生,其他人壹般不會逐字逐句的讀,常常壹目十行,自動提取書中的內容。這種腦補功能,雖然極大的提高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效率,但也存在壹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每個人腦補出來的東西可能是存在差別的。

所以,如果我們只能關註自己能感知到的東西,只相信“眼見為實”,我們的認知就會被局限。雅典人都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他什麽都知道。但蘇格拉底卻說,“我唯壹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而妳們也不知道,但是妳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回到《道德經》,“道”,就是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的東西。它不是壹個具體的物質,但妳壹旦可以把握它,就可能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也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