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看這部電影? 緣起《那些年》這部MV,過往的青春,過往的故事都能引起***鳴吧,加上微博上在明星中反響熱烈,更加使我好奇和期待。 迫不及待地我在電影還沒有在內地上映就去觀看了,整個電音觀看的過程中我沒有走神,甚至連去廁所都忘了。電影結束以後,才發現自己已經淚流滿面了。耳朵裏還清晰地出現: “沈佳宜,我很喜歡妳,非常喜歡妳,總有壹天,壹定會追到妳。”這句話很熟悉,難道觀眾看到都不記得了麽? 腦袋裏還清晰的回放著:那個雨中,那個難過地要死的背影:“我就是笨蛋啦!大笨蛋才能追妳這麼久!我就是什麼都不懂啦!”妳會不會因為這個鏡頭,心痛得要死?糾結為什麽陷入感情的人要如此折磨和誤會?然後妳有沒有恍然大悟,才發現“不像考卷,所有復雜困難的問題,都能得到壹個解答。真實人生裏,有些事永遠也沒有答案。”這句臺詞道出了妳的心境? 地震發生的時候,柯景騰第壹個沖出去打電話給沈佳怡。然後兩個人曖昧的說道:“也許在另外壹個平行時空裏,我們是在壹起的。” 是的,因為他們都藏到了彼此的心底。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小說,小說的部分,柯景騰其實那個時候是有女朋友的,只是電影中並沒有提及。其實這些都不重要,身邊的那個永遠不是最喜歡的,但最喜歡的,已經不在身邊了。多麽令人無奈不是? 影片中其實最經典難忘的片段,我相信很多看過的人壹致都會想到柯景騰吻新郎官那壹段。 如果妳看完壹只覺得好笑,那說明妳的笑點太低。 如果妳笑了,然後突然覺得難過,僅僅說明妳入戲了而已。 如果妳笑也笑過,哭也哭過了,壹直到電影片尾曲都唱完,還征在那裏不知何去何從且莫名的失落,那代表妳已經領會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不枉看了這場電影。 《那些年 》的力量,不在於“故事”,敘事甚至不太依賴沖突推動,用文藝片最常見的內心旁白穿綴起全部時空,人物的線索和伏筆也略微顯得散漫; 《那些年 》的力量,其實也不在於“懷”舊,九把刀以忠實記憶的態度去刻畫部分細節,但對時代的整體勾勒倒滿不在乎,人和事的美,壹點不帶著濾光鏡的美化; 《那些年 》的力量,當然也不在於“視聽”,作為長片處女作,九把刀努力地讓自己沒有在技術上如何失分。 《那些年 》的力量,來自於“自我的覺醒”。“我的青春,就是沈佳宜”這件事,是從“我的全部人生就是沈佳宜”中慢慢剝離出來的。當明白這點時,壹切不可逆。平行時空裏,黑化和白化的存在都與妳無關。妳忽然就發現,長大了。
結尾那段平行時空看,是真的後悔了。只有兩小時生命的柯景騰在幫34歲的作家柯景騰對世界喊出他當年沒能說出的話。只是,那又如何。失去了機會而分道揚鑣的彼此,失去了可能性而留在過去的彼此,同樣重要。所有存在都不能抹殺,特別當妳自己也成為壹個溫柔善良成熟穩重的人之後。
看過故事的很多人或許靜下心分析後會承認壹點,就是柯景騰和沈佳宜似乎並不是適合在壹起的兩個人。他們的差異不僅僅是對熱血格鬥的理解不同。因為各種緣故,沈佳宜成壹度為了柯景騰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這正像《聽見濤聲》中提及的,“其實那時我們的世界只有壹張書桌那麽大”。他的壹生近乎被她完全改變,那也是當時的他容易被改變而已。隨著彼此了解的加深,也許身上那些不同甚至會逐漸消耗彼此。但這並不代表,在妳在乎壹件事時,即便也許最終失去,妳就不必抓住。